摘要:当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品酒会现场说出“第一次直播挺紧张”时,台下响起的不是哄笑,而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掌声。这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20年的男人,曾带领京东从中关村柜台做到万亿帝国,却在直播间里坦言“像贾国龙第一次炒菜、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般手足无措。这一幕,
当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品酒会现场说出“第一次直播挺紧张”时,台下响起的不是哄笑,而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掌声。这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20年的男人,曾带领京东从中关村柜台做到万亿帝国,却在直播间里坦言“像贾国龙第一次炒菜、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般手足无措。这一幕,与其说是大佬的“反差萌”,不如说是一场商业时代的隐喻——当互联网的浪潮把所有人都卷进直播间,连最顶尖的企业家也得重新学做“小学生”。
刘强东的紧张,藏着三个扎心真相。
第一个真相:再牛的大佬,也逃不过“跨界死亡谷”。贾国龙第一次炒菜时,西贝还是内蒙古临河县城的一家小馆子,他在后厨炒坏20斤羊肉才敢端给客人;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在台上卡壳三次,台下观众喝倒彩,他攥着话筒的手全是汗。现在轮到刘强东,这个习惯了董事会决策、财务报表的企业家,突然要面对镜头前千万双眼睛的审视——说错一句话可能上热搜,手抖一下可能被解读为“身体不行”,连喝口水都要被分析“是不是紧张到咽口水”。这种压力,比和投资人谈判、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更直接,因为战场从“商业逻辑”变成了“人性观察”。
第二个真相:直播不是“副业”,是巨头的“生死战”。京东为什么要做外卖?为什么要推酒旅业务?为什么刘强东必须亲自下场直播?答案藏在一组数据里: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规模突破6万亿,而传统电商增速已经跌破10%。当消费者习惯了在直播间下单、看老板亲自带货,京东这样的老牌电商巨头如果不跟上,就会像当年错过移动互联网一样被甩在身后。刘强东的紧张,本质上是一个庞大帝国面对时代浪潮的“应激反应”——他不是怕自己出丑,是怕京东错失下一个十年。
第三个真相:大佬的“不完美”,恰恰是最值钱的流量密码。贾国龙现在成了“餐饮业顶流网红”,他的短视频里全是“翻车日常”:炒糊的牛排、切到手的手指、被员工吐槽的“黑暗料理”。罗永浩靠“真还传”圈粉无数,他在直播间里摔过手机、念错过价格,反而比那些完美的“带货机器”更受欢迎。刘强东的“紧张”,其实是一次精准的“人设破圈”——当观众看到这个平时高高在上的大佬也会手心冒汗,突然就觉得“他和我们一样”,这种亲切感,比任何广告都值钱。
刘强东不是第一个“跨界紧张”的大佬,贾国龙和罗永浩早就趟出了两条路。
贾国龙的路:把“专业”变成“综艺”。他最开始做直播时,也只会板着脸介绍“西贝的羊肉来自内蒙古大草原”,观众看得直犯困。后来他学乖了,在直播间里表演“徒手撕羊排”,和厨师打赌“炒不好就罚站”,甚至故意把盐放多了,然后龇牙咧嘴地说“这锅我买单”。现在西贝的直播间场均观看量破千万,比很多明星带货还火。他的秘诀就是:别端着,把自己当成“厨房综艺主角”,观众要的不是完美的产品介绍,是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罗永浩的路:用“真诚”化解“尴尬”。他第一次说脱口秀时,因为紧张把“锤子手机”说成“钉子手机”,台下哄堂大笑。他没有慌,反而笑着说:“大家别笑,我当年做手机的时候,比现在还紧张,怕卖不出去砸手里。”这句话瞬间拉近距离。后来他在直播间里,不管是念错价格还是记错库存,都会第一时间鞠躬道歉:“对不起,我老糊涂了,这单我补差价。”观众非但不骂他,还刷屏“老罗加油”。真诚,永远是跨越领域的“通行证”。
这两条路,刘强东其实都可以走。京东的优势是什么?是供应链、是物流、是正品保障。他完全可以在直播间里带大家看京东的仓库,展示“211限时达”的物流车,甚至和快递小哥一起打包商品。当观众看到“凌晨3点的京东仓库灯火通明”,看到刘强东和员工一起搬箱子,谁还会在乎他是不是紧张?反而会觉得“这个老板靠谱,他卖的东西肯定错不了”。
刘强东的紧张,不止是个人感受,更是中国商业的“时代切片”。
第一个巨变:商业逻辑从“卖产品”变成“卖信任”。以前企业拼的是价格、是渠道,现在拼的是“你让消费者有多相信你”。为什么董明珠能成为“带货女王”?不是因为她会说段子,是因为消费者相信“格力空调质量好”,相信董明珠不会骗他们。为什么张朝阳每天直播讲物理课?不是为了卖课,是为了让大家觉得“搜狐老板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做的产品肯定靠谱”。刘强东的紧张,恰恰证明他把这件事当回事——他怕辜负消费者的信任,这种“敬畏心”,比任何营销技巧都重要。
第二个巨变:老板从“幕后”走到“台前”。以前老板的任务是“制定战略”,现在老板的KPI里多了“直播带货”“拍短视频”。新东方的俞敏洪60岁学直播,每天背英语单词到凌晨;小米的雷军每周更新短视频,教大家“怎么挑手机”;就连娃哈哈的宗庆后,80岁了还亲自下场直播卖AD钙奶。这不是“不务正业”,是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只认“人”——他们买的不是产品,是“老板的人设”。你不出来露脸,消费者就觉得“这家公司没温度”,自然不会为你买单。
第三个巨变:“完美人设”正在崩塌,“真实人设”成为新宠。以前的企业家形象都是“高大全”:永远西装革履、永远谈笑风生、永远运筹帷幄。现在不行了,观众见不得“完美”,反而喜欢“有缺点”的大佬。贾国龙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骂员工“你是不是猪脑子”,反而被夸“真性情”;董明珠怼天怼地,和雷军打赌10亿,大家觉得“她敢说真话”;任正非穿着旧毛衣开会,马云在演讲时忘词,都成了“接地气”的证明。刘强东的紧张,其实是给京东的“真实人设”开了个好头——一个会紧张的老板,比一个永远完美的老板,更让人愿意相信。
既然躲不过,不如学会“享受紧张”。结合贾国龙和罗永浩的经验,刘强东其实可以这样做:
第一,把“紧张”变成“梗”。下次直播时,他可以一上来就说:“大家别笑我紧张,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找投资人借钱,紧张到说不出话,结果人家说‘这小伙子老实,我投了’。今天我紧张,说明我对大家是真心的。”这样一来,紧张就成了“真诚”的证明,反而能圈粉。
第二,找个“搭档”分担压力。贾国龙现在直播都带着厨师长,罗永浩身边永远有“捧哏”的助理。刘强东可以带上京东的快递小哥、仓库管理员,让他们来讲“211限时达”是怎么做到的,让一线员工成为主角。这样既能展示京东的优势,又能减轻自己的压力,还能让观众看到京东的“人情味”。
第三,别追求“完美”,追求“真实”。不用背稿子,不用装淡定,忘词了就说“我想想”,说错了就道歉,口渴了就喝水。观众想看的不是一个“表演出来的老板”,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贾国龙说的:“我炒了30年菜,照样会糊锅,老板也是人,不是神。”
别觉得这和你没关系,刘强东的紧张,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第一,永远保持“新手心态”。不管你多牛,进入新领域就得放下身段当“小学生”。贾国龙做了30年餐饮,直播时照样从零学起;罗永浩在科技圈叱咤风云,说脱口秀时照样把自己当“新人”。最怕的不是紧张,是觉得“我什么都会”,结果被时代淘汰。
第二,“不完美”比“完美”更有力量。你不用等到“准备好了”才开始,贾国龙第一次直播时设备都是坏的,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稿子都没背完。先干起来,在“翻车”中进步,比永远“准备中”更重要。
第三,时代永远奖励“敢跨界”的人。贾国龙如果死守着“开饭馆”,西贝可能早就被外卖平台挤垮了;罗永浩如果不离开科技圈,可能还在为“锤子手机”的债务发愁。现在的社会,跨界不是“选择”,是“生存”——你不跨界,别人就会跨过来“抢你的饭碗”。
刘强东的紧张,其实是中国商业的“希望之光”。当一个身价千亿的企业家愿意放下身段,为了企业的未来在镜头前紧张得手心冒汗,说明这个时代还有“敬畏心”;当贾国龙、罗永浩这些大佬愿意从零开始学新东西,说明这个社会还有“向上的动力”。
所以,下次看到大佬“跨界翻车”,别嘲笑他们“不务正业”,多给点掌声——他们的紧张,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不紧张”;他们的跨界,是为了给这个时代多留一点“可能性”。
最后,送给所有正在跨界的人一句话:别怕紧张,因为你在走上坡路;别怕翻车,因为每个大佬的成功,都是从“第一次紧张”开始的。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