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慕尼黑车展这事儿,说出来还挺耐人寻味,本来是德国车企的主场,结果愣是把展示实力的舞台,变成了“保卫自家地盘”的战场。德国媒体那边先慌了,标题一个比一个丧,要么问“德国汽车还有救吗”,要么写“中国车企怎么攻,德国怎么防”,就算有篇看着乐观的,也带着“或
2025年慕尼黑车展这事儿,说出来还挺耐人寻味,本来是德国车企的主场,结果愣是把展示实力的舞台,变成了“保卫自家地盘”的战场。德国媒体那边先慌了,标题一个比一个丧,要么问“德国汽车还有救吗”,要么写“中国车企怎么攻,德国怎么防”,就算有篇看着乐观的,也带着“或许其实还有未来”这种没底气的词,搞得好像中国车企的旗子都快插在德国大本营似的。
不过车企们倒没跟着丧,还在尽力装出有信心的样子,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命运之车”。大众最显眼,说要回归“真正的大众”,打算从2026年开始,在小型车、紧凑型车市场推四款电动车,像ID.Polo、ID.PoloGTI这些,还想把老款车型的名字用在电动车上,比如ID.Polo。
它之前还推出过2万欧元的入门级电动车,说2027年在欧洲量产,新车型ID.EVERY1的名字,明摆着是想做“全民都买得起的车”。说实话,大众这“回归初心”的想法是好,但来得太晚了。欧盟统计过,欧洲电动车平均售价大概2.8万欧元,可比亚迪在欧洲卖的入门款才1.8万欧元,大众这价格根本拼不过。本来想觉得大众这步棋能拉回点客户,后来发现它之前一直往高端走,跟“大众”的定位早偏了,现在想回头,市场早被中国车企分走不少了。
梅赛德斯也没闲着,开展前发了全新纯电GLC,这车型过去两年一直是它家卖得最好的,这次改成纯电版,续航、充电速度还有软件都升级了,说2026年上半年上市。今年3月它还发了纯电入门级CLA,算是旗下最便宜的电动车。很显然,连豪华品牌都开始盯着中型车、紧凑型车市场了,怕是之前高端电动车卖得不好,才不得不往下沉。
宝马则搬出了“新世代”平台,展示了首款量产车iX3,说2027年前要基于这平台推40款新车或者升级车。查了下宝马的技术资料,这平台能让电动车续航涨30%、充电快50%,听着挺厉害,但跟特斯拉、中国新势力的平台比,优势也没那么明显。搞不清宝马是不是太依赖这个平台了,要是后续车型跟不上,这“翻身仗”怕是不好打。
车展上的新车看着热闹,但想靠这些车扭转局面,难度可不小。毕竟客户买账不买账,最终还是看价格、看实用性,光靠“新”未必能留住人。
看完车展,再看看德国本土市场,表面上德国车企卖得还不错,大众集团在欧洲电动车市场占比挺高,今年8月德国新注册的纯电车里,大众ID.3排第一,插混车型里大众Tiguan也是第一。1到8月,大众品牌在德国的注册量还涨了点,市场占比20%,斯柯达、奥迪也有不少份额,中国车企像比亚迪、零跑这些,占比都不到1%。
可这繁荣是虚的,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德国纯电汽车总注册量涨了12%,但本土品牌的纯电注册量只涨了4%,比市场平均增速慢太多。老实讲,本土品牌那点份额优势,不少是靠政策和老客户撑的,德国对本土电动车补贴比进口车多,老百姓买惯了大众这些牌子,短期内不会换。但补贴不能一直有,客户也会慢慢对比,等大家发现中国车企的车更划算,这优势早晚会没。
更麻烦的是,德国车企自己都慌得很,毕马威做过调查,69%的德国车企说未来三年得彻底改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不少;还有大半车企觉得“技术颠覆”是最大麻烦,可只有15%的企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对比日本、美国的车企,德国这边的危机感明显更重。
安永的报告更扎心,今年二季度德国汽车业营收降了1.6%,还在大规模裁员,一年裁了5万多人,比2019年少了11.2万岗位,制造业里就它裁得最狠。更要命的是,研发投入还降了8%,又裁员又砍研发,这不是等着被别人超过吗?中国汽车业今年上半年还新增了12万就业,一增一减,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
本土市场撑不住,全球市场那边更头疼,Dataforce和Marklines的数据显示,德国车企在欧洲、美国、中国这三大市场的占比,几十年来头一次跌破20%。单说中国市场,2020年德国车企还占25%,到2025年就剩12%了,比亚迪都占到18%了。
为啥在华丢了这么多份额,我觉得是产品力和渠道都跟不上。中国车企的电动车,续航、智能配置都不差,价格还低,德国车企的车要么太贵,要么配置没优势,自然没人买。美国市场也不省心,传闻特朗普可能要把欧洲电动车的关税从2.5%提到10%,要是真这样,德国车企出口过去成本又得涨,卖得更难了。
德国车企经理人自己都说,现在是“多重危机”凑一块儿了,特朗普政策不确定、大家买车的需求变弱、能源价格还高,再加上中国车企的竞争。国际能源署算过,德国工业用电价格是中国的2.3倍,造电动车的成本比中国高15%-20%。成本这么高,车卖得又贵,怎么跟别人抢市场?大众今年都把部分电动车生产线搬到匈牙利和中国了,也是没辙,在德国本土造,根本没利润。
说实话,德国车企这危机不是偶然,之前电动化转型太慢,还总往高端走,跟自己的优势市场偏离了;现在成本降不下来,竞争对手又越来越强,本土和全球市场都出问题,这“保卫战”打得太难了。
要我说,它们得赶紧调整方向,毕马威调查里说,只有31%的德国车企想跟AI、软件公司合作,比国际水平低不少,这短板得补上,现在电动车拼智能,软件不行肯定没竞争力。另外,供应链也得优化,别总被地缘政治影响,不然生产都不稳定。
要是德国车企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说不定还能重塑市场平衡;要是还像现在这样慢半拍,怕是会丢更多市场,到时候想翻身就更难了。毕竟汽车市场就这么大,你不往前跑,别人就会超过你。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