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几乎一波接一波,但这届年轻人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对“吃”这件事,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而那缕锅边升腾起来的热气,往往比“标准化出品”更打动人心。
尽管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几乎一波接一波,但这届年轻人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对“吃”这件事,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而那缕锅边升腾起来的热气,往往比“标准化出品”更打动人心。
在00后小乐看来,饭可以随便吃,但真要“下馆子”,必须得有“锅气”——那是热锅冷油的嘶啦声,是炒菜时腾起的蒸汽,是厨师手起锅落之间的烟火味。
“如果只是填饱肚子,泡面、外卖都行。但真要吃顿饭,就不愿去那些看起来高级却没有灵魂的地方。”
他更倾向于街边那些环境简陋、装修寒酸,却总是人声鼎沸的小餐馆。不是因为消费降级,而是“那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感,是千篇一律的预制菜餐厅无法提供的。”
和小乐一样,90后白领华姐也悄然完成了“高端餐饮”到“苍蝇馆子”的转向。曾经工作应酬频繁的她,对星级餐厅、米其林推荐的菜单都不陌生。但某次偶然走进一家社区小馆后,她突然意识到:
“看着厨师在炉灶前大火快炒,香气扑鼻的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才是吃饭的感觉。”
此后,她迷上了在社交平台上“扫街”,专门找那些被埋没在人群中的宝藏小馆。她说,现在的选择,不再是“有没有空调、服务多周到”,而是“这家店有没有灵魂”。
在她看来,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对“吃饭”这件事重新赋予了情感和仪式感。
所谓“苍蝇馆子”,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脏乱差。它源于四川方言,指的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价格亲民的小餐馆。这些店,多数只有几张桌子,明火操作、现炒现做,靠的是味道和回头客。
长沙的胡哥就是这样一家小店的老板。他的辣椒炒肉出了名,明火快炒,那股锅气一出,隔壁邻居都忍不住来“偷香”。他笑言,“炒菜不怕火大,就怕没魂。”
近两年,随着社交平台的传播,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有时候,孩子还帮他直播几场,“点赞的比线下客人还多”。他感慨,锅气,竟然成了“流量密码”。
在餐饮业内人士金掌柜看来,这种热度的背后,其实是对“真实”的渴望。
“预制菜虽然提高了出餐效率,但也带走了人与食物之间的连接感。”
尤其是中餐,讲究锅气、火候、手艺、即兴创作。而预制菜的工业化思维,让这些传统价值被边缘化。
其实,从商业逻辑看,预制菜并无原罪。它通过中央厨房和标准化流程,解决了传统餐饮成本高、人力难的问题,适合连锁扩张。但问题在于,一旦它被包装成“现炒现做”,而消费者吃出的是“超市口感”,那种被欺骗的愤怒就会油然而生。
小乐说得直白:
“我不是不接受预制菜,但别骗我。你说它是现炒,结果连锅都没开,这不就是情感诈骗?”
而“苍蝇馆子”的走红,恰恰是这种情绪的反弹。它满足的是另一种维度的需求:烟火气、现场感、不可复制的味道。哪怕环境简陋,服务粗糙,但那种“有人在为你做饭”的感觉,是预制菜永远无法替代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网友调侃:“西贝旁边如果开个‘东贝’,一个卖标准化,一个卖锅气,绝对双赢。”这不仅是笑谈,更是一种商业想象——
高端餐饮满足的是“安全感与体面”,而苍蝇馆子提供的是“人情味和真实感”。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
无论是华姐、还是小乐,他们的选择背后,其实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吃饭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寻回自己”。
预制菜会继续存在,它是效率的选择;但苍蝇馆子的逆袭提醒我们,餐饮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绪的寄托。
未来的餐饮业,不该只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也应该保留那些热气腾腾、烟火缭绕的“人间滋味”。
饭可以预制,情感不能复制;餐饮可以标准化,但锅气不能失温。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