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翻车到 “流量反噬”:网红 “四川芬达” 道歉背后的魔幻现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20:36 1

摘要:近日,网红 “四川芬达” 因模仿杨坤引发的争议终于画上句号。4 月 11 日,其发布视频向杨坤道歉,承认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可能 “冒犯” 对方,并宣布改名 “四川芬达(阿芬阿达)” 以表诚意。这场持续一个月的 “模仿秀” 风波,不仅暴露了网络流量的灰色地带,更折

近日,网红 “四川芬达” 因模仿杨坤引发的争议终于画上句号。4 月 11 日,其发布视频向杨坤道歉,承认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可能 “冒犯” 对方,并宣布改名 “四川芬达(阿芬阿达)” 以表诚意。这场持续一个月的 “模仿秀” 风波,不仅暴露了网络流量的灰色地带,更折射出公众人物维权与网红经济的深层矛盾。

事件起于 2025 年 3 月,“四川芬达” 因复刻杨坤经典造型、篡改《中国好声音》LOGO、调侃 “32 场演唱会” 梗等行为被起诉。尽管其声称 “从未提杨坤名字”,但视频中刻意放大的标志性动作和背景设计,已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北京互联网法院传票显示,杨坤要求其删除侵权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律专家指出,模仿若超出合理范围,可能触及《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例如,“四川芬达” 在直播中虚构 “阿坤” 角色,搭配商业 LOGO 背景,已涉嫌恶意消费他人形象。类似案例中,武汉某网红因 “踩一捧一” 带货被判赔偿 10 万元,贵州某博主因捏造 “凶宅” 被封禁账号,均印证了法律对网络侵权的零容忍。

讽刺的是,这场维权战竟成了 “四川芬达” 的流量跳板。被起诉后,其粉丝数从 40 万飙升至 140 万,直播收入单场超 20 万元。更魔幻的是,网友将法院传票截图解读为 “行为艺术”,甚至将其新歌《你礼貌吗》捧为 “解构主义神曲”。这种 “越骂越火” 的现象,暴露出部分网民对 “审丑” 的病态追捧。

杨坤的维权反而陷入被动:其直播间观众数长期停留在 “32 人”,而 “四川芬达” 却借势打造 “农村逆袭” 人设,用 “没见过世面”“砸锅卖铁赔偿” 等话术收割同情。有网友直言:“杨坤输掉的不是官司,而是流量时代的话语权。”

这场风波引发三大思考:

模仿与侵权的边界:律师强调,模仿需基于尊重,若掺杂侮辱性内容或商业牟利,即构成侵权。例如,“四川芬达” 将杨坤塑造成 “过气歌手”,已超出娱乐范畴。明星维权的困境:杨坤此前因批评刀郎 “让乐坛倒退 15 年” 积累的负面形象,成为网友攻击的 “软肋”。部分网民认为其 “玻璃心”,却忽视了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同样受法律保护。网红经济的伦理失序:“四川芬达” 将法律文书当作 “流量密码”,甚至发布 “反讽歌曲”,暴露了部分网红为博眼球不择手段的心态。这种 “黑红也是红” 的畸形逻辑,亟待平台和监管介入。

尽管 “四川芬达” 道歉并改名,但舆论对其动机存疑。有网友发现,其账号已删除侵权视频,但保留了 “被起诉” 的流量爆款。而杨坤尚未公开回应,案件仍在审理中。未来,双方可能面临两种结局:

和解收场:类似贵州 “凶宅” 案,通过调解达成赔偿与澄清。判决示范:若杨坤胜诉,或将推动网络模仿行为的法律规范,为明星维权提供新判例。

这场闹剧本质是流量逻辑对法律尊严的挑战。当 “四川芬达” 在直播间感谢 “杨坤老师送来的泼天富贵” 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失格,更是整个网络生态的价值扭曲。或许,只有当流量狂欢回归理性,法律利剑真正高悬,才能避免下一个 “杨坤” 陷入维权困局,也让 “四川芬达” 们明白:流量不是护身符,底线才是生存法则。

来源:室内设计师聂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