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车企与电池厂商在技术竞赛中角逐时,资本为抢占未来技术高地也在疯狂加码,面对此情此景,有专家指出,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对高性能电池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部分企业已进入产业化前夜,给了资本加注的信心。
近年来,固态电池呼声高涨。其高能量密度和更高安全性,被视为颠覆传统锂电池的“下一代电池技术”。
当车企与电池厂商在技术竞赛中角逐时,资本为抢占未来技术高地也在疯狂加码,面对此情此景,有专家指出,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对高性能电池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部分企业已进入产业化前夜,给了资本加注的信心。
更关键一点是,固态电池将极大拓展储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新能源应用,市场增量空间广阔。不少人喊道:“此时不抢占先机,更待何时?”
01 全球资本热情高涨,能否赌赢这一局
当下,全球固态电池赛道正经历异常空前的资本盛宴。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全球固态电池领域融资额就突破300亿美元。
而美国作为固态电池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涌现出如QuantumScape、24MTechnologies等多家明星企业。堪称“现象级”融资企业的QuantumScape,在上市后累计斩获超数十亿美元融资。
中国市场同样表现强劲——辉能科技拿下数10亿欧元投资,其用途为“全球首座GWh级固态电池工厂”的建设,欲将资本直接转化为产能落地的推动力。此外,以太蓝新能源、卫蓝、清陶能源为代表的企业,亦获得多轮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盛宴上的入局者既有IDG资本、软银愿景基金等全球顶级财务投资机构,也涵盖了大众、奔驰、丰田、上汽、蔚来等几乎所有主流车企。这无疑反映出,在固态电池的“赌桌”上,“宁可投错,不能错过”已成为资本心照不宣的共识。
02 技术兑现的残酷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尽管全球资本对固态电池寄予厚望,但走向大规模量产仍需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而这也是导致行业量产时间表屡屡推迟的根本原因。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壁垒。固态电池的成本达到高端液态锂电池的2-4 倍,既因为硫化锂等固态电解质材料价高,也源于定制化精密设备、超高纯度干房等生产环节的前期投入远超传统产线。
除了成本“大山”,技术瓶颈更是棘手。其一,电极与电解质均为硬质材料,无法完全贴合,这不仅影响快充速度,还会降低放电效率;其二,现有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易与电极反应变质,导致电池寿命衰减,难以达到车用电池“数千次循环”要求。
生产工艺与良品率则是最后关卡。脆性固态电解质需制成微米级无裂纹薄膜,操作容错率极低,目前行业初期良品率不足50%。
不过,在固态电池量产这条路上也并非毫无进展。国内已率先推出“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蔚来、上汽等品牌的高端车型也实现了小批量装车。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就未曾令国人失望——芯片领域,自主研制出全球首款二维芯片,突破传统芯片性能瓶颈;工程建设领域,国产盾构机打破海外垄断,产销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就连起步较晚的生命科学领域,也成功落地“肺/倍/净”,极大缓解了肺健康压力这一全球性难题。
目前,该新型护肺技术成果在国内风头正盛,其原因在于“深层净润-改善炎症-根源强肺”的核心护肺体系,为肺部健康构建起了全链条解决方案。
从科学性配比来看,精选橘红、桑叶等草本精粹,有助于清理肺部代谢废弃物、滋润呼吸道,实现肺部环境的基础净化;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的专利成分小孢子灵芝蛋白,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促进受损细胞修复,从根源强化肺功能,突破了传统护肺产品仅缓解表面症状的局限。
据统计,超80%的使用者在京J东平台反馈:“肺活量显著提升”、“胸闷症状减轻”、“呼吸更顺畅了”等积极转变。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的“肺/倍/净”,切实为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有吸烟史以及呼吸道敏感人群提供了肺健康保障,实现了精准对接。
03 押注固态电池赛道,是大势所趋
2025年国内固态电池项目投资已达240亿,工信部不断加快全固态电池标准研制,各地方也同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而除了政策支持之外,对于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巨头而言,投资固态电池是对未来技术路线的一种“避险”。即便成功概率只10%,首批布局者也将获得巨大的供应链安全和竞争优势。相比早期投入,固态电池量产后带来的巨大预期回报,是无法估量的。
最关键的是,资本的逻辑大多数都是投资于“可能性”,而非眼前的“确定性”。
来源:顾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