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3岁,找了个老伴搭伙过日子,同居后发现,日子更难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04:34 2

摘要:张卫国一把拉住我伸向鲈鱼的手,眉头拧成了个川字。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菜市场嘈杂的人声里,刺得我耳膜生疼。我攥着菜篮子的手指猛地收紧,竹编的提手硌得我指节发白。

引子

“哎,这鱼三十块一斤?太贵了,别买了。”

张卫国一把拉住我伸向鲈鱼的手,眉头拧成了个川字。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菜市场嘈杂的人声里,刺得我耳膜生疼。我攥着菜篮子的手指猛地收紧,竹编的提手硌得我指节发白。

我叫林秀芹,今年六十三。退休前是小学的语文老师,老伴走了快十年,女儿成家立业,我一个人守着两室一厅的老房子,日子过得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半年前,在社区老年舞蹈队,认识了张卫国。他比我大两岁,退休前是工厂的会计,人看着干净利索,话不多,但每次跳完舞,都会递给我一瓶拧开盖的矿泉水。

一来二去,就熟了。他说他也是一个人,儿子在外地,想找个伴儿搭伙过日子,互相有个照应。我动了心。这把年纪,图的不是风花雪月,就是个病了能递杯水、闷了能说句话的人。女儿也支持,说妈你一个人太孤单了。

于是,三个月前,张卫国搬进了我的房子。我们说好了,我的退休金应付日常开销,他的钱存起来,算是我们俩的养老储备。我当时觉得这安排挺好,他一个男人,心细,会算账。

可我没想到,这账,算得太清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脸上有点挂不住。卖鱼的师傅正热情地抄起网兜,动作都僵在了半空。周围买菜的大爷大妈,眼神有意无意地瞟过来,像是在看一出不好收场的戏。我压低声音,带着点恳求:“卫国,今天女儿女婿过来吃饭,难得……”

“难得也不能乱花钱啊。”他打断我,手还攥着我的胳膊,力道不小,“家里不是还有鸡蛋和豆腐吗?炒个麻婆豆腐,再做个鸡蛋羹,够了。年轻人要懂得节约。”

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我才是那个不懂事的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和搭伙的老伴商量,倒像是在跟一个严苛的账房先生申请款项。我心里那点想让女儿吃顿好的热乎劲儿,瞬间被他这盆冷水浇得一干二净。

我没再争,默默地抽回手,转身对卖鱼师傅尴尬地笑笑:“师傅,不要了,不好意思啊。”

回家的路上,张卫国还在念叨:“秀芹啊,不是我小气。咱们这岁数,指不定哪天就得进医院,钱得省着花在刀刃上。”他手里提着两块豆腐和一小把青菜,脚步轻快。我跟在后面,看着他微驼的背影,心里像被一块湿棉花堵住了,闷得喘不过气。

阳光透过老旧小区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晃一晃的,像我此刻摇摆不定的心。我开始怀疑,找个人搭伙,图的是互相照应的暖,可如果连买条鱼的自由都没了,这日子,真的比一个人过舒坦吗?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了。

回到家,我闷头在厨房里忙活。淘米,洗菜,切豆腐。菜刀落在砧板上,发出“笃笃”的声响,一声比一声重,像是在发泄我无处安放的憋屈。张卫国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打开电视看新闻,声音开得老大。那“国泰民安”的播报声,和我这“一地鸡毛”的心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我心里翻江倒海,忍不住想,要是老李还在就好了。他从来不会管我买什么菜,只会笑呵呵地凑过来说:“今天又做什么好吃的?我给你打下手。”那时候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心里是热的,是踏实的。

女儿孟洁和女婿小周是踩着饭点来的。一进门,孟洁就嚷嚷:“妈,我闻到红烧鱼的香味了!今天有口福啦!”

我端着一盘麻婆豆腐从厨房出来,脸上的笑有点僵硬:“没买鱼,你张叔说吃豆腐鸡蛋健康。”

孟洁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一瞬,她看了一眼坐在沙发上没动的张卫国,又看看我,没再说什么,只是走过来接我手里的盘子,低声问:“妈,你是不是不高兴?”

我摇摇头,拍拍她的手:“没有,快去洗手吃饭。”

饭桌上,张卫国倒是很热情,一个劲儿地给小周夹豆腐,嘴里还说着:“小周啊,多吃点,这豆腐便宜,但营养价值高。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

小周是个实在孩子,嘿嘿笑着点头:“张叔说的是。”

我低头扒着饭,一句话也不想说。一顿原本应该其乐融融的家庭聚餐,吃得我五味杂陈。心里那个疑问又冒了出来,越来越清晰:我搭上的,到底是个伴儿,还是个管家?

吃完饭,孟洁抢着去洗碗。我借口累了,回到自己房间。躺在床上,听着厨房里传来的水声和女儿女婿的低语,还有客厅里张卫国看抗战剧的枪炮声,我第一次在这个我住了大半辈子的家里,感到了一丝陌生和孤独。

我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菜市场里,张卫国那张严肃的脸,和他那句“太贵了”。这三个字,像一把锁,不仅锁住了那条鱼,好像也开始慢慢锁住我的生活。我翻了个身,把脸埋进枕头里。枕头上有淡淡的洗衣粉味道,和我一个人过的时候一模一样。可那时候,闻到这个味道,我觉得心安。现在,却只觉得心酸。

第一章 旧账难平

送走女儿女婿,家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像在计算着我和张卫国之间沉默的长度。他收拾完茶几上的果皮,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张纸。

“秀芹,这是这个月的水电燃气费,一共二百一十八块六。咱们一人一半,你给我一百零九块三毛就行。”他把那张手写的账单推到我面前,上面用黑笔标得清清楚楚,连小数点后一位都没落下。

我看着那张纸,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搭伙过日子,非要算得这么清楚吗?我一个月四千多的退休金,应付这些绰绰有余。当初说好了我的钱管日常开销,怎么现在又变成AA制了?

“卫国,”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和,“之前不是说好了,这些开销从我的退休金里出吗?”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一脸认真地说:“此一时彼一时嘛。刚开始,我想着你一个女人家,我多担待点。可住进来才发现,你花钱有点大手大脚。就说这水吧,你洗菜总让水龙头一直开着,多浪费啊。电也是,人走了也不知道随手关灯。咱们得把规矩立起来,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我心里一阵火起。我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有人说我“大手大脚”。我洗菜的水都留着冲厕所,怎么就浪费了?我只是偶尔忘了关个灯,怎么就成了个坏习惯?

内心独白开始了:“我感觉自己像个被审视的犯人,一举一动都被他拿着放大镜看。这不是过日子,这是在合租,还是跟一个斤斤计ছাড়া的房东合租。我图的是个伴儿,是个知冷知热的人,不是一个监督我水电用量的会计。”

我深吸一口气,从钱包里数出一百一十块钱递给他:“给你,不用找了。”

他接过钱,仔细数了两遍,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七毛钱硬币,郑重地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说好是多少就是多少,我不能占你便宜。”

看着那几枚在灯光下闪着冷光的硬币,我的心也跟着凉了半截。这日子,过得真是“一清二楚”。

第二天,我去老年大学上书法课。课间休息时,老姐妹李姐凑过来问我:“秀芹,看你这两天脸色不太好,跟老张闹别扭了?”

李姐是我们这群老姐妹里最热心的一个,当初也是她一个劲儿地撮合我和张卫国。

我叹了口气,把水电费和买鱼的事说了。李姐听完,眉头也皱了起来:“这老张,怎么回事?我认识他的时候,觉得他人挺实在的啊。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我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可能就是消费观念不一样吧。”

“观念不一样可不行。”李姐拍了拍我的手,“这搭伙过日子,钱上要是不合拍,比什么都合不来。你可得留个心眼。对了,他的退休金卡,你见过吗?”

李姐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一圈涟漪。说实话,我还真没见过。张卫国每个月领退休金的日子,都是自己一个人去银行,回来就把钱存进他自己的存折里,那存折放在他带锁的抽屉里,我从没看过。

我心里突然升起一个次要的悬念:他为什么对自己的退休金这么保密?难道有什么事瞒着我?

晚上,张卫国接了个电话,神神秘秘地躲进了房间里。我假装去阳台收衣服,路过他房门口时,隐约听到他说:“……钱不够?我下个月再给你打点……你妈那边你别管,我心里有数……”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但我还是听清了。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他在给谁打钱?“你妈”又是谁?他不是说他老伴早就过世了吗?无数个问号在我脑子里盘旋,搅得我心神不宁。

我开始觉得,这个睡在我隔壁房间的男人,我一点都不了解。我们只是名义上的“老伴”,实际上,可能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

又一个次要悬念出现了:这个神秘的电话,和电话那头的人,到底是谁?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这天晚上,我失眠了。我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隔壁房间传来张卫国均匀的鼾声。我突然觉得很可笑,我把他请进了我的家,想让他成为我的依靠,结果他却成了我失眠的根源。我开始仔细回想我们认识以来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可想来想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或许,生活本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构成的。一笔算得太清的账,一条没买成的鱼,一个神神秘秘的电话,就像一根根小刺,慢慢扎进我的生活,一开始不觉得疼,等回过神来,早已是千疮百孔。

第二章 各有心思

日子就这么不好不坏地过着。张卫国依旧每天雷打不动地记账,家里的每一笔开销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精确到角。而我,也渐渐习惯了买菜前先问他一句,习惯了随手关灯,习惯了把洗菜水存起来。我不知道这叫磨合,还是叫妥协。

这天我有点感冒,头昏沉沉的,嗓子也疼。我跟张卫国说了一声,想去楼下药店买点感冒药。

他正在用一块抹布擦拭他宝贝的茶具,闻言头也没抬,说:“买什么药,是药三分毒。多喝点热水,捂着被子发发汗就好了。咱们这年纪,不能有点小病就吃药,身体会产生依赖性的。”

我愣在原地,看着他一丝不苟地擦着茶杯,那认真的劲儿,仿佛那茶杯比我的身体还重要。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密密麻麻地疼。我不是小孩子了,当然知道多喝热水的好处,可我难受的时候,想要的不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而是一句关心,一点行动。

我心里想:“要是老李在,他肯定二话不说就下楼给我买药去了,回来还会给我熬一碗姜汤,逼着我喝下去。他嘴上会埋怨我不懂得照顾自己,但眼睛里的心疼是藏不住的。可张卫国呢,他说的都对,句句在理,但每一句都透着冰冷的漠然。”

我没再说什么,自己默默地回了房间,从抽屉里翻出上次感冒没吃完的药,就着温水吞了下去。然后我躺在床上,盖上了被子。被窝里冷冰冰的,我裹紧了被子,却怎么也暖和不起来。

迷迷糊糊中,我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那年冬天,我也是重感冒,发高烧。老李守了我一夜,不停地用温毛巾给我擦额头,给我喂水。我烧得稀里糊涂,嘴里喊着冷,他就把我的脚放进他怀里,用他的体温给我暖着。那种被珍视、被呵护的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眼角有点湿润。我睁开眼,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声。张卫国没有进来看过我一次。我突然觉得,搭伙过日子,可能真的只是“搭伙”,就像两个临时的租客,共享一个空间,却走不进彼此的心里。所谓的互相照应,在真正的病痛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到了下午,我的头更疼了。孟洁打来电话,听出我声音不对,立刻问我怎么了。我不想让她担心,只说是有点感冒。

没想到半小时后,门铃响了。孟洁提着一堆水果和感冒药站在门口,一脸焦急:“妈,你怎么样了?我听你声音就不对劲,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张卫国开了门,看到孟洁,脸上堆起笑:“哎呀,小洁来了,快进来坐。你妈就是小感冒,我让她多喝水,她非不听。”

孟洁没理他,径直走到我床边,摸了摸我的额头:“呀,有点烫啊!张叔,家里有体温计吗?”

张卫国在客厅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才从一个旧铁盒里找出一支水银体温计。量完体温,三十八度二。

孟洁的脸立刻沉了下来:“都发烧了,怎么还不去医院?张叔,你就是这么照顾我妈的?”

张卫国被问得有点尴尬,辩解道:“我……我寻思着不是什么大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去医院又要挂号又要排队的,多折腾。”

“折腾也比在家里硬扛着强啊!”孟洁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我拉了拉她的手,示意她别说了。我不想让她因为我,跟张卫国把关系搞僵。毕竟,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还是我。

孟洁最后还是坚持带我去了社区医院,给我挂了号,配了药。回来后,她把我安顿好,然后把张卫国叫到客厅,关上了我房间的门。我隐约听到他们在外面说话,孟洁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而张卫国则一直在解释着什么。

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为女儿的关心感到温暖;另一方面,我也为自己感到悲哀。我都这把年纪了,生了病,还要让女儿来为我出头。我找的这个“老伴”,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个家里,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我希望能得到关心和照顾,张卫国想的是省钱省事,而孟洁,则是在担心我过得好不好。我们三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心却隔着千山万水。

第三章 一碗面条

我的感冒在女儿的照顾下,两天就好了。但这件事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时常隐隐作痛。我和张卫国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客气,或者说,是更加疏远了。

转眼到了月底,外孙的暑期航模兴趣班要交费了,三千块。孟洁前段时间刚换了工作,手头有点紧,跟我提了一句。我想都没想,就说:“妈这有,我明天取给你。”

第二天一早,我拿着存折准备去银行。刚换好鞋,张卫国从厨房里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问我:“一大早的,去哪啊?”

“我去趟银行,给小洁取点钱。”我随口答道。

“取钱?取多少?干什么用?”他一连串的问题抛了过来,像审犯人一样。

我心里有点不舒服,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给孩子交兴趣班的学费,三千。”

“三千?”他声音一下子高了,“那么多?小孩子家家的,上什么兴趣班,那不都是骗钱的吗?再说了,孟洁和小周俩人都上班,怎么连三千块钱都拿不出来?你可不能这么惯着他们!”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把我浇了个透心凉。我给自己的女儿外孙花钱,什么时候轮到他来指手画脚了?

“张卫国,”我第一次连名带姓地叫他,声音也冷了下来,“这是我的钱,我想怎么花,是我自己的事。我女儿有困难,我当妈的帮一把,天经地义。”

“什么你的钱?你住的虽然是你的房子,但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你的钱,也是咱们这个家的钱!”他把锅铲往桌上一拍,发出“哐当”一声巨响,“你把钱都给了女儿,万一咱们俩以后有个病有个灾的,怎么办?你有没有为咱们的将来考虑过?”

“我们的将来?”我气得笑出了声,“我们的将来,就是我生病了你让我多喝热水,我女儿需要帮助了你横加阻拦吗?张卫国,你扪心自问,你住进我家这几个月,你为这个家付出过什么?除了每天记账算计水电费,你还做过什么?”

我积压了许久的委屈和愤怒,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了。我感觉自己的心像一个被吹得鼓鼓的气球,再多一分压力就要爆炸。

张卫国被我的话噎住了,脸涨得通红。他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我们俩就这么对峙着,客厅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显得格外刺耳。

最终,他败下阵来。他拿起锅铲,默默地走回厨房,关上了门。我站在玄关,气得浑身发抖。我没有再去银行,而是给孟洁打了个电话,让她中午过来一趟,我把现金给她。我不想再因为这件事,和张卫国发生任何争执。

中午,我做了几个简单的菜。张卫国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放到我面前,声音闷闷地说:“早上是我不对,脾气太急了。你别生气了,吃碗面,暖暖胃。”

那碗面很简单,只有几根青菜,卧着一个荷包蛋。汤很清,飘着几点油花。我看着那碗面,心里却一点暖意都没有。我知道,这是他在道歉,在服软。可这道歉来得太廉价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一碗面条就想抹平吗?我们之间的问题,是观念的根本冲突,不是一碗面能解决的。

我心里想:“这就像在已经开裂的墙上刷了一层白漆,表面上看起来是和好了,但裂缝还在那里,而且会越来越大。他不是真的认识到自己错了,他只是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维持这个‘家’的表面和平,因为这个家能给他提供一个免费的住所和保姆。”

孟洁来了。我把准备好的钱塞给她。她看着饭桌上沉默的我和张卫国,大概也猜到了几分,没多说什么,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她走后,家里又恢复了死寂。那碗面,我一口没动,已经凉透了。就像我的心一样。我明确地意识到,我和张卫国之间,有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我们想的,要的,根本不一样。他要的是一个精打细算、能给他养老送终的合作伙伴;而我想要的,是一个能互相理解、彼此温暖的家人。

这个转折点让我彻底明白,妥协和忍让,换不来我想要的安稳。我必须重新思考,这段“搭伙”关系,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第四章 不速之客

那次关于钱的争吵之后,我和张卫国陷入了冷战。我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各自为政。他自己买菜做饭,吃完就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放好。我也乐得清静,每天给自己做点爱吃的,或者去女儿家蹭饭。这个家,彻底变成了合租房。

这天下午,我正在阳台侍弄我的花草,门铃突然响了。我以为是孟洁,打开门一看,却是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

男人大约四十多岁,身材微胖,头发有点油腻,穿着一件皱巴巴的T恤。他探头探脑地往里看,脸上带着一种不甚讨喜的笑容:“请问,张卫国是住这儿吗?”

“你是?”我警惕地问。

“我是他儿子,张军。”他自报家门,说着就要往里挤。

我愣住了。这就是张卫国那个在外地的儿子?他不是说儿子工作很忙,轻易不回来吗?怎么突然找上门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张卫国闻声从房间里出来了。他看到张军,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有惊讶,有慌乱,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畏惧?

“小军?你怎么来了?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张卫国一边说,一边快步走过来,似乎想把他拦在门外。

“打什么电话,给你个惊喜嘛。”张军嬉皮笑脸地推开他,自顾自地走了进来,一屁股陷在沙发里,拿起桌上的苹果就啃,“爸,你这日子过得不错啊。房子挺大,还找了个保姆?”他上下打量着我,眼神里满是轻佻。

“胡说什么!”张卫国脸色一变,急忙解释,“这是林阿姨,是……是我的朋友。”他没说我是他的老伴,只说是朋友。

我心里冷笑一声。到了他儿子面前,我连个“搭伙”的名分都没有了。

我不想看他们父子俩演戏,转身回了自己房间,把门关上了。但我还是能听到客厅里他们压低声音的对话。

“……你怎么找到这儿来的?”是张卫国紧张的声音。

“爸,这有什么难的。你当我傻啊?我问了王叔叔,他说你找了个老伴,搬到人家家里住了。我这不就来看看嘛。”张军的声音吊儿郎当的,“爸,我最近手头有点紧,你那……”

“又没钱了?我上个月不是刚给你打了一万吗?”张卫国的声音里透着无奈和疲惫。

“一万够干什么的?谈了个项目,前期投入大。爸,你再支援我五万,等我项目成了,加倍还你。”

“我哪有那么多钱!我的退休金都……”

“你别哭穷了。你那点退休金,还有你攒了一辈子的积蓄,我不比你清楚?再说了,你现在吃住都在人家这,也花不了什么钱。爸,你就帮帮我吧,这可是我翻身的好机会!”

……

接下来的话,我听不清了。我只觉得浑身发冷。原来,张卫国那些精打细算的钱,那些从我买鱼、用水、用电上省下来的钱,都流向了他这个无底洞一样的儿子。原来,他那些神神秘秘的电话,都是打给他的。

我终于明白了。他不是节俭,他是自私。他对我的“抠”,是为了对他儿子的“慷慨”。在他心里,我这个所谓的“老伴”,不过是他省钱的工具,是他给他儿子输血的后勤保障。我们这个“家”,只是他临时的一个驿站。

内心独白又一次浮现:“我感觉自己像个天大的笑话。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度余生的伴侣,却没想到自己只是人家算盘上的一颗珠子。我付出了我的房子,我的时间,我的精力,甚至我的退休金,换来的却是被利用和被隐瞒。林秀芹啊林秀芹,你真是老糊涂了。”

过了一会儿,客厅里安静了下来。我打开门,看到张卫国正送张军到门口。张军的脸上挂着得意的笑,而张卫国则是一脸的颓败和沮桑。他塞给张军一张银行卡,低声嘱咐着什么。

张军走了。张卫国转过身,看到我站在房门口,眼神躲闪,不敢看我。

“他……他就是来看看我。”他干巴巴地解释了一句。

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那一刻,我在他脸上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无奈,也看到了一个男人的懦弱和自私。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那个关于他退休金去向的悬念,那个关于神秘电话的悬念,都有了答案。

而这个答案,比我想象的任何一种可能,都更让我心寒。

第五章 存折的秘密

张军的出现,像一块巨石投进我本已不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千层浪。我和张卫国之间那层薄如蝉翼的窗户纸,算是被彻底捅破了。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讨好我。早上会主动把稀饭熬好,晚上会抢着去倒垃圾。但他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觉得隔阂。我知道,他不是在弥补,他是在心虚,是在害怕失去我这个“免费的午餐”。

这天是大扫除的日子。我清理书柜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一摞旧杂志。杂志散落一地,一本薄薄的存折从其中一本杂志的夹页里滑了出来,掉在我的脚边。

是张卫国的存折。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弯腰捡了起来。我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我知道我不该看,这是他的隐私。可是,经历了这么多事,我实在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个每天为几毛钱水电费跟我计较的男人,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我打开了存折。

当我看清上面那一长串数字时,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余额显示,三十二万六千八百元。

三十二万!

我一页一页地往前翻。存折上,每个月都有他退休金入账的记录,四千出头。但支出记录却少得可怜,除了每隔几个月会有一笔上万元的转账支出,几乎没有任何日常消费。那些上万元的转账,时间点都和他接到神秘电话的时间对得上。毫无疑问,这些钱都给了他儿子张军。

我拿着那本薄薄的存折,手却觉得有千斤重。原来,他不是没钱,他是舍不得为我们的生活花一分钱。他宁愿把钱都攒着,去填他儿子的无底洞,也不愿意给我买一条三十块钱的鱼。

内心独a白在胸中激荡:“这本存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最真实的样子。也照出了我的可悲。我全心全意地想和他过日子,他却背着我,把我们这个家当成了他的提款机。他享受着我的照顾,住着我的房子,却把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别人。在他的人生规划里,我林秀芹,到底算什么?”

我把存折放回原处,心里却再也无法平静。所有的委屈、愤怒、失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我感觉自己被一个巨大的谎言包裹着,几乎要窒息。

晚上,我失眠了。我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看着黑暗。我想起了我和张卫国刚认识的时候,他在舞池里向我伸出手,笑容温和。我想起他每天早上给我带的豆浆油条。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温暖的瞬间,现在回想起来,却充满了讽刺。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太天真了?以为到了这个年纪,感情就可以很简单,不过是搭个伙,做个伴。我忽略了人性中最复杂的部分。钱,永远是检验感情最好的试金石。在金钱面前,张卫国的自私和算计,暴露无遗。

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不能让我的晚年,消耗在这样一个充满谎言和算计的关系里。我需要尊严,需要一个清静、舒心的生活环境。哪怕这个环境里只有我一个人。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做早饭,而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张卫国起床。我把那本存折放在了茶几上。

他打着哈欠从房间里出来,看到我严肃的表情,又看到桌上的存折,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你……”他指着存折,嘴唇哆嗦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我们谈谈吧,张卫国。”我平静地开口,声音里没有一丝波澜。

我知道,摊牌的时刻,到了。

第六章 摊牌

(切换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斑,却驱散不了房间里的压抑和冰冷。

林秀芹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腰背挺得笔直。她穿着一件干净的棉布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她的表情很平静,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表面无波,底下却暗流汹涌。

张卫国站在几步之外,像一个被当场抓获的窃贼,手足无措。他的睡衣领口歪着,头发乱糟糟的,眼神躲闪,不敢直视林秀芹的眼睛,也不敢看茶几上那本致命的存折。

“你……你都看到了?”他终于挤出一句话,声音干涩沙哑。

“是的,都看到了。”林秀芹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一颗石子,清晰地砸在张卫国的心上,“三十二万。张卫国,你真有钱啊。”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淡淡的嘲讽,让张卫国无地自容。他搓着手,试图辩解:“秀芹,你听我解释。这钱……这钱是我攒着应急的,是给咱们俩养老的……”

“咱们俩?”林秀芹打断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是给咱们俩,还是给你儿子张军?你每个月给他打的钱,可不算少啊。他到底是做什么大项目的,需要你这么源源不断地输血?”

张卫国的老脸涨成了猪肝色。他知道,再多的谎言在事实面前都苍白无力。他颓然地垂下头,像一只斗败的公鸡。

“是……是给小军的。”他终于承认了,“他……他做生意亏了,欠了外面一屁股债。我不帮他,那些人会要了他的命啊!我……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他说着,声音里带上了哭腔,试图博取同情。

(切换回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

我看着他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波动。如果是在几个月前,我可能会心软。但现在,我只觉得可笑。

“所以,为了帮你那不成器的儿子,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算计我?”我一字一句地问,“你住着我的房子,吃着我买的菜,却连一条三十块钱的鱼都舍不得买。你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沾着我的委屈。张卫国,你觉得这公平吗?”

“我……我不是那个意思……”他还在徒劳地辩解,“秀芹,我对你是真心的。我想跟你好好过日子。小军那边,是我的一个心病,等我帮他还清了债,咱们就能安安心心过日子了。”

“真心?”我重复着这两个字,觉得无比讽刺,“你的真心,就是把我当成一个不用付工资的保姆,一个可以帮你省钱的工具吗?你的真心,就是在我生病的时候让我多喝热水,在我女儿需要帮助的时候横加指责吗?”

我的声音越来越大,积压已久的委屈和愤怒如火山般喷发出来:“张卫国,你最对不起的不是我,是你自己!你一把年纪了,还看不清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以为你在救他,其实你在害他!你这种无底线的溺爱,只会让他变本加厉!”

内心独白此时异常清晰:“摊牌的这一刻,我没有想象中的痛苦和挣扎,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就像一个长久以来压在心口的肿瘤,被我亲手切除了。疼是肯定的,但更多的是解脱。我看清了他,也看清了我自己。我不需要这样的‘搭伙’,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他被我问得哑口无言,只是喃喃地说:“他是我儿子,我能怎么办……”

“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了。”我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张卫-国,你今天就搬出去吧。这个家,不欢迎你了。”

我的话像一道最终的判决,让他彻底愣住了。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不敢相信。

“你要赶我走?”他声音颤抖着,“秀芹,你不能这么对我!我们……我们是老伴啊!你赶我走了,我能去哪?”

他开始慌了。他可能算计了一切,却唯独没有算到,一向温和忍让的我,会如此决绝。他害怕的,不是失去我这个人,而是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这个免费的住所,这份不用操心的生活。

“在你心里,有过我们是老伴的念头吗?”我冷冷地反问,“在你算计水电费的时候,在你藏私房钱给你儿子的时候,在你对我女儿冷言冷语的时候,你有想过我们是老伴吗?”

我走到我的房间门口,回头看了他最后一眼。

“张卫国,人都是相互的。你没把我当家人,我也没必要再把你当老伴。咱们,到此为止吧。”

说完,我走进了房间,关上了门。门外,传来他颓然坐倒在沙发上的声音,和一声长长的叹息。

我知道,这一切,都结束了。

第七章 一个人的舒坦

我给了张卫国一天的时间收拾东西。

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客厅里传来他拖动箱子、翻找东西的声音。我没有出去看,也没有说一句话。我的心里很平静,像一场暴风雨过后,尘埃落定。

傍晚时分,客厅里的声音停了。我听到大门被轻轻打开,又被轻轻关上的声音。我走到窗边,看到张卫国拖着一个老旧的行李箱,背影佝偻地走出了小区。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看起来有几分萧索。

我没有一丝不舍,也没有半分快意。我只是觉得,一个错误的决定,终于被修正了。

他走后,我把整个家彻底打扫了一遍。我把所有他用过的东西,床单、被罩、毛巾、牙刷,全都打包收好,准备扔掉。我打开所有的窗户,让傍晚带着凉意的风穿堂而过,吹散这个家里不属于我的气息。

当整个家都恢复到他搬来之前的样子时,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舒畅。空气是自由的,空间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用再担心说话被人挑刺,不用再计较水电费的用量,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

我给孟洁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张卫国已经搬走了。

电话那头,孟洁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轻声说:“妈,只要你觉得舒心就好。以后,我多回家陪你。”

女儿的理解,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整个心房。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家人,是永远会站在你这边,支持你所有决定的人。血缘的纽带,远比任何脆弱的“搭伙”关系都来得可靠。

第二天,我睡到自然醒。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明亮而不刺眼。我给自己煮了一碗小米粥,煎了两个鸡蛋。吃完早饭,我拎着我的小菜篮,悠闲地走向菜市场。

菜市场里依旧人声鼎沸。我走到了那个熟悉的鱼摊前。

“师傅,给我来条鲈鱼,要最新鲜的!”我中气十足地说。

“好嘞!”卖鱼师傅响亮地应着,麻利地给我捞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

拎着那条沉甸甸的鱼,我心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一条鱼,这是我的自由,我的尊严,是我对自己生活的主宰权。我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请示,不需要再看任何人的脸色。我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我的退休金,我自己做主。

回到家,我系上围裙,把鱼收拾干净,精心做了一道清蒸鲈鱼。鱼肉鲜美,葱香四溢。我给自己倒了一小杯红酒,坐在洒满阳光的餐桌前,慢慢地品尝着。

我环顾着这个熟悉又崭新的家。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声音清脆悦耳。阳台上的花草,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生机勃勃。一切都那么安静,那么平和。

我终于明白了“舒坦”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指身边一定要有个人陪着,不是指生活一定要热闹非凡。真正的舒坦,是内心的安宁与自由。是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用讨好谁,不用迁就谁,不用在一段消耗你的关系里委曲求全。

一个人,也可以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我可以去老年大学学我喜欢的书法和国画,可以和老姐妹们一起旅游,可以随时去女儿家含饴弄孙。我的生活,依然可以很精彩。

我举起酒杯,对着窗外的蓝天,也对着镜子里那个虽然有了白发和皱纹,但眼神明亮的自己,轻轻地说了一句:

“林秀芹,欢迎回家。”

是的,这才是我的家。一个人的家,一个舒坦的家。

来源:直爽火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