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的某个深夜,广州天河区的一间书房里,青年学者陈立正在校对论文,屏幕上《开放时代》的最新期刊突然跳出一篇标题眼熟的文章。他逐段对比英文数据库,手指在键盘上越敲越快 ——《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里的核心观点,竟和 2018 年《美国国际法杂志》的一篇论文如出一辙,连 "南北国家利益平衡" 的术语翻译错误都完全一致。凌晨三点,他将对比截图发在学术打假论坛,附带一句:"这是机翻软件写的论文吗?"摘要:2025 年 4 月的某个深夜,广州天河区的一间书房里,青年学者陈立正在校对论文,屏幕上《开放时代》的最新期刊突然跳出一篇标题眼熟的文章。他逐段对比英文数据库,手指在键盘上越敲越快 ——《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里的核心观点,竟和 2018 年《美国国际法杂志》的
这场始于民间学术监督的曝光,迅速撕开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学术伤疤。当网友发现论文作者栏里并列着副校长吴坚与研究员钟燕慧的名字时,舆论场炸开了锅。有人翻出吴坚在 2023 年全校科研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要打造东南亚研究的学术重镇",此刻却显得格外刺耳。更吊诡的是,论文注释里保留着英文文献的卷号格式,参考文献中甚至出现了 "[作者未译] 2018" 的低级错误,让这场抄袭显得既荒诞又草率。
学校的调查通报证实了公众的猜测:学术道德委员会用 12 天时间比对原文,发现 78% 的内容直接翻译自英文论文,且未经原作者授权。更严重的是,钟燕慧在访谈中承认,论文署名未经某博士生同意,存在 "挂名拼凑作者" 的行为。这个细节像根细针扎破了学术圈的潜规则 —— 当行政职务与学术头衔交织,当 "导师挂名"" 跨学科合作 " 成为论文生产的捷径,严谨的学术研究正在沦为权力与利益的合谋。
事件的余震波及整个学术界。《开放时代》杂志社的撤稿声明措辞严厉,首次公开了专家评审意见:"核心概念混淆、论证逻辑断裂,甚至连脚注序号都与原文错位。" 这种低级错误的存在,暴露出抄袭者对学术规范的极端蔑视。有国际法学者在朋友圈调侃:"就算要翻译,至少该找个专业译者吧?" 玩笑背后,是对学术共同体专业性的深刻质疑。
在华南师大行政楼前,学生们张贴的 "学术诚信重于泰山" 海报下,校道广播循环播放着教育部最新的学术规范条例。这场由副校长领衔的抄袭事件,恰好击中了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 评价体系的痛点。数据显示,近五年高校教师年均发文量增长 37%,但 CSSCI 期刊论文被引量却下降 22%,"量增质减" 的怪象背后,是 "非升即走" 压力下的集体焦虑。正如中山大学教授丁学良所言:"当学术成果变成 KPI,当核心期刊成为晋升门票,铤而走险的抄袭者就会把学术伦理当成过时的教科书。"
事件后续处理传递出明确信号:吴坚被免去副校长职务,钟燕慧的科研项目全部冻结,两人三年内不得申报课题。这样的处罚虽算严厉,却难以抚平公众对学术治理的担忧。有网友翻出该校 2024 年的《学术诚信手册》,封面上印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的校训,此刻却显得格外刺眼。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中曝光的 "跨语言抄袭漏洞",促使多所高校连夜升级查重系统,将英文数据库纳入比对范围 —— 这或许是这场丑闻带来的少数正向改变。
在珠江边的学术沙龙上,老教授们对着撤稿通知摇头叹息:"我们当年翻译外文文献,都要在文末注明 ' 编译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连这点敬畏心都没了?" 话语间满是对学术初心的怀念。当高校的学术重镇沦为抄袭的温床,当手握学术资源的管理者带头践踏规则,损害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声誉,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殿堂的信任。
这场发生在春天的学术地震,终将随着撤稿声明逐渐平息,但留给学界的思考远未停止。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学术评价体系的病灶,也映出了研究者内心的天平。当键盘声再次在深夜的书房响起,愿每个学者都能想起:在学术的征途上,没有捷径可走,那些试图用抄袭搭建的高楼,终将在诚信的飓风中轰然倒塌。
来源:纪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