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明 | 血液的故事:曾被认为是正义、灵魂与邪恶的化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08:08 2

摘要:我们称有正义感的爱国人士有“满腔热血”,虽然这种形容并无科学根据,因为血液在全身血管中是以一定的速度流动,而且维持一定的温度。但是我们一听到“满腔热血”这个用词,便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我们称年轻人的热情冲动为“血气方刚”,很显然这种形容词是表示血气会随着年

本期导读

远自古代,人类就对血液充满好奇与幻想:

在文学上,血液象征着正义;

在哲学上,血液代表灵魂的所在;

在充满迷信的时代认为,放血除邪,可治百病。

到了科学启蒙之后,才揭露了血液所蕴含的精密设计。

我们称有正义感的爱国人士有“满腔热血”,虽然这种形容并无科学根据,因为血液在全身血管中是以一定的速度流动,而且维持一定的温度。但是我们一听到“满腔热血”这个用词,便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我们称年轻人的热情冲动为“血气方刚”,很显然这种形容词是表示血气会随着年龄而刚强。虽然也没有科学根据,但我们听了这种言辞后会对年轻人的冲动有所同情。

有人以恶毒手段捏造事实来陷害别人,我们形容为“血口喷人”。为什么以血喷人那么毒呢?可见人对血有多敬畏。血也象征一个国家的灾难,国家面临危机时,有人以“血染江河”来形容。

中西语言里,都有把血当做友好象征的例子。中文叫做“歃血为盟”,英文叫做“血兄弟”(blood brother),可见血比水浓。

在电影、电视剧或其他影像中,常常利用“血的可怕”当做夸张的渲染手法。国内电视剧或韩剧经常以吐血代表生病或受伤的严重性。

华语系的电影尤其如此。剧中人物让人一刀插进肚子,血由口中喷出,观众便可知那人的生命已近末期。功夫片、历史剧中到处有这种情景。观众看到好人遭到刺杀、口中喷血,心中又气又惧;看到坏人受伤、口中流血,则拍掌叫好;看到情人因肺痨口中出血,而心生怜惜。“口中出血”代表严重内伤,很能得到观众的共鸣,所以这种表现手法越来越流行。

但是仔细想想,有的剧情安排并不符合医学知识。一般刀伤和枪伤会引起局部出血或腹腔、胸腔内积血。只有偶然的情况下,即伤口深至呼吸道或食道引起出血,血液才会迅速由口喷出。

不过,医学界不必介意这种事,电影及电视剧的剧情本来就是要戏剧化,为了表达可怜、无情及暴力残酷,哪有其他东西会比活生生的鲜血更逼真,更引人共鸣!

对血液充满敬畏与幻想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后,便有了血的记载。因为血液的鲜红色,使得人类对血液一直存在着好奇并有敬畏的心。

可以想象,远古时代人类与巨兽共存,被巨兽咬伤时血淋淋的样子,在人的脑海中一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想象,一定有很多祖先因此出血而死。

但诡异的是,在这种可怕的印象中,5000年前的埃及人反而以放血来治病。当时的人认为血中含阴气,放血后可将毒气排除。这种想法在人类历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到18世纪还有放血治病的疗法。

关于血液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然及人体都很好奇,对于血液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沉思探讨心脏及血液与灵魂的关系。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理论:心脏相当于人体的灵魂,而血液则相当于灵魂之窗。

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我们就简称为希先生,他在医学教育及医学伦理的领域为后代定下不朽的标准,但是他对血液的看法,也与当代的哲学家一样陷入迷信之途。希先生提倡人体有四种体液,其中血液居首,其他体液分别为痰、黑胆汁及黄胆汁。这个理论的重心是,这四种体液维持平衡,人才会健康。一旦失去平衡,疾病会随之而来。

希先生所提出的人体四种基本体液是抽象的概念,是在哲学加上迷信的环境中产生的。有趣的是,每种体液都代表特殊的颜色:血是鲜红色,痰是绿色,黑胆汁及黄胆汁如其名是黑色及黄色。哲学家及神学家对血液的幻想可能和血液的颜色息息相关。

用放血术来治病

早期的哲学家或包含牧师与僧侣在内的神学家,对于疾病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基于救人之心,行医的也不少。那时候没有医院,也没医学院,行医不必经过正式训练,更谈不上实习,主要是依据哲学及神学的思想。

当时治病的一个流行的想法是把血中的毒物排除。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可循,这个观念在历史上存在至少5000年。排除血中毒素的一个根本方法是放血。

放血技术在古代埃及便有记载。公元前大约2500年的埃及孟菲斯城,即有图画显示由病人的脚及颈部放血的记载。我们光是想到颈部出血便觉可怕,但在当时有可能是很有创意的想法。放血术在以后的历史上很常见,有许多古图记载。

这种医疗法一直持续,18世纪时美国仍然流行。据说,18世纪的费城,有一位医生以放血术治病而声名大噪,各地病人前来诊所求医。他的理论是,病自血出,放血可治百病。有的病人放血过度,导致极端的贫血,脸面苍白、神经衰弱、呼吸困难,虽说血中毒物可能清除掉不少,但病人的情况却恶化到危及生命。

以今日对疾病的了解来看,放血理论是肤浅的想法。血中确实存有毒素,但这些毒素可经由血液循环自肾脏或肺排出。这些毒素(如血糖及尿毒),累积过多对身体有害,进而引起疾病—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让我们生病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血液,而是新陈代谢的故障,以及肾功能衰退而引起的。

放血并不能有效排除代谢物,更不能根治疾病。虽然放血会减少毒物的量,但毒素减低有限,却反而浪费了血液中的珍贵之物,甚至导致生命危险。这些理论,今日大多已获澄清。

远自古代,人类便觉得血充满了神秘性,对血液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哲学上,血液代表灵魂的所在,也是邪气的居处。在文学上,血液象征着正义、勇气及残酷。在充满迷信的医疗时代认为,放血除邪,可治百病。

到了科学启蒙的世纪后,人们对于血液才开始有正确的了解。对于血液的精密设计,除了惊叹赞美之外,更兴起百般珍惜之情。接下来,我希望经由一些故事,可以引起读者对血液的兴趣及增加了解。

本文摘编自《血液的奥秘:你必须知道的血液知识》,伍焜玉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我们将每月选取互动活跃、留言精彩的读者给与赠书奖励,公号对话框输入“赠书”,可了解赠书活动详情。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今日荐读

血液的奥秘:你必须知道的血液知识

血液的世界令人着迷不只是因为血细胞、血管、循环系统设计精巧得让人赞叹,更因为在医疗技术、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血液中仍有数不尽的宝藏等待我们挖掘!所有关心自身健康、想踏进医学科学大门的人,都要从认识血液开始。《血液的奥秘:你必须知道的血液知识》就是你我认识血液的第一本书。

作者简介

伍焜玉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血液学家及血液科医师,曾任得克萨斯州大学休斯敦分校讲座教授及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卫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院长、台湾大学医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讲座教授。伍教授的研究专长为血管与干细胞生物学、血液学、肿瘤学。研究成果丰硕,已发表三百多篇有关血液学及血管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并屡次获得多个奖项与殊荣。曾经担任美国内科医学会(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血液学专科主席。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he Academy of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院士,为美国临床研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Ivestigation)和美国医师学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hysicians)会员。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