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光寺东大殿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中,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座古老殿宇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殿的发现与研究彻底打破了"中国境内已无
一、导言
佛光寺东大殿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中,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座古老殿宇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殿的发现与研究彻底打破了"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技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937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发现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被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
佛光寺东大殿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结构本身,还表现在其完整保存了唐代的彩塑、壁画、墨书题记等艺术珍品,形成了四绝合一的文化遗产综合体。大殿建筑形制恢宏大气,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其材分制度、斗拱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官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此外,殿内保存的34尊唐代彩塑栩栩如生,色彩艳丽,技艺精湛,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本文旨在从多学科角度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全方位研究,涉及建筑技术、艺术价值、历史地位、保护状况等多个方面,试图全面揭示这一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通过对东大殿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能窥见唐代宗教文化、艺术审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历史背景与发现历程
(一)佛光寺的历史沿革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佛教在华北地区广泛传播,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逐渐成为佛教圣地。隋唐时期,佛光寺已成为五台山的重要寺院之一。然而,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发动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佛光寺在此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所有殿堂都被毁坏,仅存一座北魏时期建立的祖师塔。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即位后,重新推崇佛教,允许恢复寺院活动。在此背景下,佛光寺得以重建。根据殿内梁架上留下的墨书题记,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出资,高僧愿诚主持修建。这一历史信息极为重要,它不仅提供了东大殿的绝对纪年,也反映了唐代佛教信众中女性地位的重要变化,女性信徒能够以主要施主的身份参与大型佛教建筑的兴建。
(二)唐代佛教与建筑发展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与皇室支持使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唐代佛教的特点之一是世俗化与民间化,佛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民间筹资建寺成为普遍现象。这种背景下,佛教建筑技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装饰华丽的风格特征。
唐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材分制度的成熟应用,使建筑设计有了标准化的依据;其次是斗拱结构的复杂化与功能化,不仅起到结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第三是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与艺术化,将功能需求与审美追求完美结合。佛光寺东大殿作为晚唐官式建筑的代表,充分体现了这些技术特点,成为研究唐代建筑技术不可或缺的实例。
(三) 发现与确认过程
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段佳话。20世纪初,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和京都。这一论断刺激了中国学者寻找唐代建筑实物的努力。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依据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记载,前往五台山地区实地考察。
表:佛光寺东大殿发现历程主要事件
在佛光寺中,梁思成凭借其敏锐的专业眼光,立即识别出东大殿的唐代建筑特征:"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有着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一眼就能看出年代久远"。然而,要科学证实这一判断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最终,林徽因在殿内一根梁上发现了极为重要的墨书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与殿外石经幢上的"女弟子宁公遇"相互印证,同时梁架上还有"唐大中十一年"的明确纪年。这些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身份,推翻了日本学者的断言。
三、建筑形制与构造特点
(一) 平面布局与空间构成
佛光寺东大殿采用典型的唐代殿堂式布局,坐东朝西,通面阔34米,通进深17.66米,占地面积600.44平方米。大殿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采用"金厢斗底槽"的平面形式,即由内外两圈柱网构成。内槽柱围合的空间形成佛坛区域,安置佛教造像;外槽柱与墙体之间形成回廊空间,供信徒绕行礼拜。
这种平面布局反映了唐代佛教寺院建筑的功能性与象征性结合的特点。内槽空间高大开阔,容纳佛像并提供礼拜空间;外槽空间较低窄,起到过渡与连接作用。柱网的规则布置不仅满足了结构需求,也创造了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大殿前方中央五间设板门,两端开直棂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在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这种布局既保证了佛殿的庄严性,也考虑了采光与通风的功能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东大殿在元代至正年间经历过一次大修,板门位置可能从原始的内槽柱列移到了前檐柱位置,这一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前廊空间格局。原始设计可能更接近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布局,前檐柱与前内槽柱之间形成前廊空间,这种空间组织方式更具唐代特色。
(二)材分制度与模数运用
东大殿的大木结构采用了严谨的材分制度,这是唐代建筑技术高度发达的重要体现。根据清华大学团队2006年的精密测绘结果,东大殿的材厚为210毫米,以材厚的1/10作为基本模数单位,即1分°等于21毫米。大殿用材规模宏大,材广315毫米(15分°),材厚210毫米(10分°),足材广约430毫米,相当于《营造法式》中的七寸材。
表:佛光寺东大殿材分制度与《营造法式》对比
东大殿的材分尺寸明显大于《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反映了唐代用材规模更为硕大的特点。陈明达、傅熹年等学者认为,东大殿可能使用了"特等材",这体现了唐代建筑技术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大殿的平面尺寸和构件尺寸多遵循以分°为模数的设计原则,如明间面阔240分°,进深各间210分°,平柱高240分°等,体现了唐代建筑"以材为祖"的设计思想。
材分制度的应用不仅使建筑设计有了标准化依据,也使施工组织更加高效。预制构件、分工协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大型建筑的建造效率。东大殿的材分制度反映了唐代建筑技术已经达到高度成熟和规范化的水平,对后世宋《营造法式》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斗拱结构与铺作层
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其建筑技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采用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的复杂形式,出跳达到惊人的四跳,总高度约250厘米,相当于柱高的一半。这种宏大而复杂的斗拱体系不仅起到了结构作用,也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体现了唐代建筑雄浑大气的风格特征。
外檐柱头铺作采用偷心造做法,即跳头上不横施横栱,这种做法节省材料,增强结构刚性。斗拱中使用了真昂做法,昂尾直抵草栿之下,起到杠杆作用,平衡屋檐重量。这种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既考虑了承重需求,也兼顾了屋面起翘的造型需要。
铺作层是东大殿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柱额层、屋架层共同构成了水平叠置的三层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各个节点具有一定的柔性和调节能力,能够有效消耗地震能量。这也是东大殿能够历经千年风雨和多次地震而依然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斗拱的细部设计也极具匠心,如昂的斜度采用勾股定理确定,直角边分别为21分°和47分°,斜边为51.5分°,保证了所有昂的斜度完全一致。这种精确的几何关系应用反映了唐代工匠已经掌握了相当先进的数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建筑施工中。
(四)大木架构与屋顶举折
东大殿采用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屋架体系,梁架结构合理严谨。大殿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形成四个倾斜且略呈弯曲的屋面,屋角起翘,屋檐深远出挑达3.96米。这种屋顶造型不仅气势恢宏,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深远出挑的屋檐有效保护木构架免受雨水侵蚀。
屋架举折(屋顶坡度)的设计巧妙运用了几何原理,撩檐槫与脊槫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与斗拱中昂与第二跳华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为相似三角形,后者扩大11倍即得到整个屋架的比例关系。这种设计方法使建筑各个部分之间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傅熹年先生曾认为东大殿中平槫高度为二倍柱高,但根据最新监测研究,撩檐槫至脊槫高(举高)实际上等于中平槫至平柱柱头的高度。这一修正对理解唐代建筑比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大殿屋顶举高约为220分°,中部"主堂"举高107分°,约为堂深的四分之一,这种比例关系既保证了排水效果,也使屋顶造型优美协调。
四、 彩画艺术与装饰特征
(一)唐代彩画制度与技法
佛光寺东大殿保存了丰富的唐代彩画遗迹,为研究唐代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根据研究,东大殿彩画整体上属于《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丹粉刷饰"类型,以土朱、白粉、黄丹为主要颜料,形成红、白、黄三色为主的装饰效果。这种彩画类型是唐代最经典、最普遍的建筑装饰手法,自皇家殿宇至民间宅第广为使用。
丹粉刷饰的做法是:构件表面用土朱通刷,下棱用白粉阑界缘道,下面用黄丹通刷(昂、栱下面及耍头正面同)。这种装饰手法简洁明快,既突出了木构件的轮廓和体积感,又保持了整体的统一协调。在东大殿北二次间的板门背后,发现有唐代彩画匠师"赤白博士许七郎"的墨书题记,可见"赤白"在当时已成为彩画的代名词。
彩画的绘制工艺十分讲究,首先要在木构件表面施地仗层(基层),然后用颜料绘制图案。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东大殿彩画使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土朱)、铅丹(黄丹)、白垩(白粉)等,这些颜料稳定性好,耐久性强,能够长期保持色彩鲜艳。
(二) 灰塑装饰与七朱八白
东大殿的一个独特装饰手法是白色灰塑的广泛应用。灰塑普遍存在于斗栱等处,可视为栱枋之间用灰泥填饰做法的延伸,表面皆以白粉刷饰,是佛光寺东大殿整体彩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梁思成先生在1944年的调查报告中未曾详细提及这一现象,但在附图中有相关描绘。
灰塑的具体形式包括:栌斗灰塑自斗耳顶面起向上内收,轮廓凸曲,高约25分°;交互斗灰塑自斗耳顶面起向上内收;散斗灰塑较小,高约10分°等。这些灰塑不仅具有装饰功能,也可能起到防护作用,防止鸟雀栖息和灰尘积聚。从大殿内檐已剥落的灰塑遗痕看,其下为无彩饰的木基层,周围的刷饰止于灰塑的外轮廓线,表明它们应为大殿的原始装饰,且完成于彩画绘制之前。
"七朱八白"是东大殿额枋彩画的重要特征,也是唐代建筑彩画的典型做法。其做法是在阑额上均匀划分七隔朱色空间,各隔当中以一分画八白。这种装饰手法既简化了施工过程,又获得了丰富的装饰效果,体现了唐代工匠的智慧与审美趣味。《营造法式》中对"七朱八白"有明确规定:"檐额或大额刷八白者,随额之广,若广一尺以下者,分为五分;一尺五寸以下,分为六分;二尺以上者,分为七分"。
(三) 色彩运用与艺术效果
东大殿彩画的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唐代特征,以暖色调为主,局部用冷色调点缀,形成丰富而协调的色彩效果。彩画整体以上朱为主调,白缘道和燕尾为辅助色,黄丹为点缀色,这种色彩搭配既庄重大气,又富有变化。
彩画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白缘道的勾勒,强调了木构件的轮廓和结构层次,使复杂的斗拱结构更加清晰可辨;其次,通过燕尾等纹饰的运用,增加了装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单调感;第三,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使用,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立体感,增强了建筑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值得注意的是,东大殿内外檐彩画的色彩处理略有差异。外檐因光线强烈,彩画对比更加鲜明,色彩饱和度更高;内檐因光线较暗,彩画对比相对柔和,色彩明度较高。这种差异反映了唐代工匠已经注意到光环境对色彩效果的影响,并据此调整彩画策略,体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和技术水平。
五、彩塑艺术与宗教内涵
(一)彩塑题材与布局
佛光寺东大殿内保存了34尊唐代彩塑,题材丰富,布局合理,反映了唐代佛教信仰体系和空间组织理念。塑像主要分布在大殿中央的佛坛上,包括主尊佛像、弟子、菩萨、供养菩萨等,形成完整的佛教供奉体系。
中央佛坛上供奉着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七尊彩塑,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构成了唐代常见的"释迦三尊"或"华严三圣"格局。这种布局体现了唐代佛教宗派的融合特性,既有华严宗的因素,也有净土宗的元素。佛像造型庄严雄伟,弟子形象虔诚恭敬,菩萨体态优雅自如,供养菩萨则活泼生动,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宗教空间。
除了佛坛上的主尊群像外,大殿山墙和后壁还列置有罗汉像,但这些像是后代增添的,非唐代原物。这种不同时期造像共存的现象,反映了佛光寺作为活态遗产的历史层次性,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二) 艺术特色与技法创新
东大殿彩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色彩和技法都达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峰。彩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手法,先以泥胎塑造形体,再进行彩绘装饰,使雕塑与绘画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这种工艺不仅增强了塑像的表现力,也丰富了艺术效果。
在造型方面,东大殿彩塑体现了唐代雕塑的典型风格:佛像庄严雄伟,菩萨优雅妩媚,弟子虔诚恭敬,天王力士威武有力。塑像比例适当,结构准确,动态自然,衣纹流畅,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特别是菩萨造像,逐渐女性化、世俗化,形象接近生活中的贵族女性,表现出唐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在色彩运用方面,彩塑采用了工笔重彩的绘画传统,根据塑像的不同结构赋上华美富丽之色。人物腹部的肉感比较丰满,采用暖色调,周围则布置偏冷色调,通过色彩对比突出体积感。这种绘塑结合的技法不仅增强了塑像的立体感,也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使塑像更加生动逼真。
表:佛光寺东大殿主要彩塑题材与艺术特征
(三) 宗教文化与象征意义
东大殿彩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塑像的布局、姿态、手势、持物等都遵循佛教仪轨,表达特定的宗教理念和信仰内容。例如,主尊佛像的手印不同,表示不同的佛教含义:释迦牟尼佛通常作触地印或说法印,表示降魔成道或宣说正法;阿弥陀佛常作禅定印或接引印,表示禅定状态或接引众生。
菩萨造像的世俗化倾向反映了唐代佛教的一个重要变化:佛教从精英阶层的哲学思考转向普通民众的信仰实践,强调现世利益和慈悲救度。这种变化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供养菩萨形象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则反映了民间信仰的活跃和信众参与的广泛性。
彩塑中的服饰、珠宝、法器等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菩萨身上的璎珞象征慈悲,手持的莲花象征清净,光背象征智慧光明等。这些象征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符号系统,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佛教的教义理念和修行目标。
六、保护历程与学术价值
(一) 历代保护与修缮历史
佛光寺东大殿历经千年沧桑,能够保存至今,与其坚固的结构和历代的保护修缮密不可分。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东大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代至正年间的大修和近代的科学保护。
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东大殿进行了一次落架大修,更换了部分木构件和瓦顶。这一时期更换了三根后檐柱,这些柱子的木料经碳14测定确认为元代。此次大修可能改变了板门的位置,从原始的内槽柱列移到了前檐柱位置,改变了唐代的空间格局。元代大修还更换了屋顶的琉璃刹,与文殊殿脊刹造型几乎完全一样,文殊殿脊刹上有"元代至正十一年"的明确纪年。
近代以来,东大殿得到了更加科学的保护。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法律保障和专项保护资金。2004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大殿进行了全面测绘和勘察;2006年,清华大学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大殿进行了精密测绘,获取了大量高精度数据。2017年开始,专业团队对东大殿建立了系统的监测体系,设置370余个监测点,定期测量大木结构的位移变化,为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二) 学术研究与价值认知
佛光寺东大殿的学术研究历程反映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轨迹。1937年梁思成等人的发现是东大殿研究的起点,随后祁英涛、陈明达、傅熹年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东大殿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对东大殿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材分制度的研究是东大殿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明达首次将大殿的主要尺寸均折合为分°值进行研究,推定1分°=2cm。傅熹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东大殿以分°为模数定平面和立面的尺寸,以柱高为立面上的扩大模数。清华大学团队通过精密测绘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以栱宽测量均值21cm为10分°,东大殿营造尺长298mm。这些研究不断深化了对唐代建筑模数制度的认识。
结构特性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高精度监测,发现东大殿木结构存在"微位移"特性,在温湿度变化影响下,每个结构构件都会产生微小位移,角梁端点的日位移量可达7.5毫米。这种微位移不是结构病害,而是木结构材料应对环境变化的自然调整,反映了唐代建筑技术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三)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突出的世界遗产价值。2009年,佛光寺作为五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确认了其人类文明杰出代表的地位。
东大殿的世界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代表了东亚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其次,它保存了唐代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了完整的唐代艺术综合体;第三,它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人类宗教信仰与艺术创造的统一;第四,它的发现和研究推翻了以往对中国建筑史的错误认识,促进了东方建筑体系的重新评价。
东大殿的保护和管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旅游压力、环境变化、材料老化等。需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确保这一珍贵遗产能够完整传承给后代。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分享保护经验,提高保护水平,使东大殿的价值得到全人类的共同认可和保护。
七、结论
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座宗教建筑的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宗教和社会的全方位文化遗产。东大殿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也改变了世界对东方建筑体系的认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建筑技术角度看,东大殿展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高度成就,其材分制度、斗拱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官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大殿采用的"特等材"规模宏大,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抗震性能优异,反映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最新的监测研究发现的"微位移"特性,更是揭示了木结构建筑适应环境变化的科学机制,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启发意义。
从艺术价值角度看,东大殿保存了唐代的彩画、彩塑等艺术珍品,展现了唐代艺术的辉煌成就。彩画的"丹粉刷饰"、灰塑装饰、"七朱八白"等做法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彩塑的写实传神、色彩艳丽、技艺巧妙,代表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峰。这些艺术形式与建筑本身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东大殿的保护历程反映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变化:从初期的发现认定,到中期的测绘研究,再到现在的科学监测和预防性保护,保护手段不断进步,保护理念日益完善。东大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和保护,确保这一珍贵遗产能够传承永续。
总之,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其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研究像东大殿这样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关注东大殿的研究,不断发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这一千年古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BoZai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