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政治观:在革命熔炉中铸就的生命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06:38 1

摘要:"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毛泽东这一深刻论断,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码。毛泽东的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将政治优势转化为胜利力量的科学指南。从"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毛泽东这一深刻论断,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码。毛泽东的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将政治优势转化为胜利力量的科学指南。从"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根本原则,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指导方针;从"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延安精神;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深刻洞察,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统一战线策略;从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统一,到政治领导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政治之道——它既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勇气,更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基础地位,又注重"政治与经济统一"的辩证思维;既能从战略高度把握政治方向,又能从战术层面解决具体问题;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又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政治观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和传承毛泽东的政治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能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宝贵启示。

毛泽东政治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毛泽东提供了文化滋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老智慧,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政治为民的种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西方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产生浓厚兴趣。1918年,他在新民学会成立宣言中就提出:"改良人心风俗",将政治改造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1919年,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强调:"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一早期思考为他日后形成系统的政治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政治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论述,认识到"政治问题本质上是阶级问题"这一基本原理。1920年,他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明确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深刻认识到"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延安时期,他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推向高潮,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政治观形成的沃土。从建党初期的50多名党员到新中国成立时的448万名党员,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1927年"三湾改编"时,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古田会议期间,他主持制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奠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方针;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他领导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斗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提出"两个务必"的执政警示,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毛泽东政治观的首要特征是将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辩证统一起来。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系统阐述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他既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原则,又注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主张"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辩证方法,体现了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有机统一。

毛泽东对"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根本原则的深刻理解是其政治观的重要创新。1927年"三湾改编"时,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古田会议期间,他主持制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明确规定"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论述将军事组织与政治组织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1938年,他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一论述将人的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提升到战争胜负的决定性高度。

毛泽东政治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政治领导与群众路线的统一。1943年,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系统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执政警示,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将政治领导与群众路线统一起来的政治观,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政治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井冈山时期,他领导建立的"支部建在连上"制度,使党的组织深入到军队基层,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央苏区时期,他推动开展的"扩红"运动,通过严密的政治动员,使红军力量不断壮大。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使我们的红军成为铁军,就要有铁的纪律。"延安时期,他领导的整风运动,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和制度建设,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1942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强调:"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政治挂帅"的基本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政治观。1950年代初期,他领导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通过严肃的政治纪律,清除了党内的腐败分子,保持了党的纯洁性。1951年,他领导开展的整党运动,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和制度建设,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纪律性。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中央与地方等关系的原则,体现了对政治关系优化的深刻思考。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一论述将政治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毛泽东政治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他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治原则,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1960年代,他倡导"鞍钢宪法",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将政治管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1963年,他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通过典型示范和政治动员,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实践都是对毛泽东政治观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的政治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的思想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毛泽东政治观中的辩证思维对新时代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政治建设的科学方法。面对新时代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倡导的辩证思维,既注重政治制度建设,又注重思想引领;既强调政治纪律,又保持政治活力;既重视政治结构的优化,又注重政治功能的发挥。在实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毛泽东政治观中的群众路线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启示我们要坚持政治为了人民、政治依靠人民、政治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统一战线思想,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我们要发扬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

毛泽东的政治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智慧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建设的道路。从"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基层组织原则,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从"延安整风"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三反五反"确立"从严治党"的纪律要求;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统一战线,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治原则,毛泽东的政治观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基础,更为新时代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政治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正如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一深刻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指导我们在政治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来源:红博9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