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年龄≥60岁的人群称为老年人,老年髋部骨折是年龄≥60岁的老年人发生股骨颈或股骨转子间骨折。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年龄≥60岁的人群称为老年人,老年髋部骨折是年龄≥60岁的老年人发生股骨颈或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部骨折是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到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5亿人,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7.9%。
研究显示:髋部骨折数量从1990年到2025年将增长134万人,从最初的126万人增加至260万人,2050年则可能会达到600万人。
并且由于人口等因素,其中亚洲发生髋部骨折的人数最多,亚洲骨质疏松学会联合会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亚洲地区的髋部骨折数量将从2018年的112 万人增加至2050年的256万人。
患者术后的经济花费也是巨大的,2018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达到了95亿美元,到2050年将上升至150亿美元,增加了0. 95倍,美国每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第1年的直接医疗花费约为4万美元。
国内一项多中心研究报道了我国73所医院髋部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8d,而住院产生的平均直接费用约为5.3万元人民币,年龄与经济支出成正比,患者年龄越大花费越高。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髋部骨折的年总费用为2.7万元人民币(4386 美元),明显高于其他骨质疏松性骨折。
虽然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已十分广泛,但因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的限制,仍有很大部分费用需患者自行承担,除了直接医疗花费外,还可能有很多其他花费,如继发的长期医疗费用、护理照顾费等。
手术是治疗患者的主要方式。手术虽然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变髋关节功能状态,促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患者术后的下肢肌力、步态情况、步行能力等方面往往得不到全面的改善,髋关节周围肌群功能和力量与伤前相比仍然较弱。
此外,老年人存在一些特殊性,年龄大,常常伴有合并疾病。
因此,术后的预后比较差,出院后两年都无法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且在术后1年仍然有40% -60%的患者不能恢复骨折前的独立活动能力,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
老年患者因年龄增大,导致机体的功能下降,术后恢复过程相对其他患者较为缓慢,加之自身存在基础疾病和手术等刺激的影响,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死亡高峰多在术后6个月内。
术后尽早开展康复负重锻炼,减少患者卧床时间,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痛苦,还能减少住院相关性功能衰减,降低死亡率。
超早期康复理念最早于脑卒中康复锻炼方面提出并广泛应用,指在发病后24h 内就启动超早期康复体系,包括认知、言语训练、康复锻炼等方面。
近年来该理念逐步发展应用到各领域,包含心肌梗死、髋部骨折、膝关节置换、踝关节骨折、乳腺癌、肩关节周围炎等方面。
对于骨科领域中的超早期康复负重理念国内外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外于2006年芝加哥西北医院提出,将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1d下床行走活动定义为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
而我国学者提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w 内进行负重锻炼为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针对以上研究将骨折患者术后1d-1w内进行下地活动定义为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
有研究指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每天自我运动时间不到1%,剩余99%的时间为坐着或躺着,长期卧床会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
使患者机体功能失调,肌肉功能丧失,同时术后久坐和缺乏运动是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因此,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运动,建立个性化的康复锻炼方法十分重要。
术后卧床时间延长意味着术后两个月功能恢复不理想,导致术后6个月病死率升高,长时间卧床的不利影响在骨折前不能正常行走的病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最主要的就是早期康复负重锻炼,术后尽早开展康复运动,早期下床负重活动,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骨科疾病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独立活动的能力,且超早期功能锻炼对于降低残疾率、缩短住院时间都有重要意义。
超早期康复锻炼中最重要的是患者负重运动,并且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下肢恢复步行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早期康复负重锻炼。
有学者指出患者可于手术返回病房当天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超早期肌力锻炼,主要是减轻肿胀,促进早期下床,超早期下床负重活动可以促进淋巴体液循环,减少早期粘连发生的概率,加快肌力恢复速度。
术后超早期负重在所有下肢手术的术后恢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下床负重活动时间是肺炎、谵妄和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预测因子,康复的延迟也被认为是恢复基线水平的不良预后指标。
其他研究也调查了早期物理治疗和动员程度对降低术后死亡率的影响,术后早期走动,使术后30d死亡率几乎降低了4倍。
由此可以看出,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人超早期下床负重活动有很多优势。
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与负重锻炼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但患者何时负重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对患者的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时机的选择以及运动措施,目前尚未有国际公认的标准规范。
最早于1961年,研究中就提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立即负重,同时这个理念也在相关文献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和支持。
2006年芝加哥大学西北医院提出骨折患者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运动,为规范患者术后的康复提出了新理念。
研究中建议除特殊患者外,其他患者应尽早下肢全负重锻炼,我国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也指出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术后应该指导患者患肢常规负重。
国外学者目前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主张早期负重和早期行走的理念(Immediate Weight-Bearing and Early Ambulation IWB-EA),术后早期负重也一直被推广作为患者术后的护理标准。
近年来,我国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逐渐开展了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有学者指出术后尽早开始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示范功能锻炼的动作。
6h麻醉清醒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后在镇痛药物应用的前提下即开始进行详细的康复训练,若身体状况允许,可坐于床边进行双下肢下垂肌力锻炼。
术后第2天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下地进行活动,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快速康复。
研究中在患者术前就允许患者下地活动,锻炼患者健肢肌肉功能,使患者能够早期适应术后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对术后超早期负重锻炼的耐受。
但这些研究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康复疗效评价方面较单一,没有考虑其他一些详细依据,随访时间短,缺乏超早期康复负重对患者远期影响的评价。
目前大部分医院指导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负重的时间较晚,与指南和国外相关理念还有一定差距,多数等到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术后复查X线提示恢复良好才允许患者下地负重活动。
医护人员在患者康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的康复指导主要由护理人员完成。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掌握患者手术方式、受伤类型的前提下与临床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商讨制定康复计划,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复及护理。
国内外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术后康复知识较欠缺,导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相关康复知识较薄弱,患者自身的知识了解程度不能满足需求程度。
在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需求程度调查中显示56-60%的患者康复需求主要为康复知识和康复功能锻炼。
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显示骨科护理人员对骨折患者术后康复锻炼认知不足,对护理人员康复知识测评中显示,康复护理总知识平均分为57.34分,看出得分普遍较低。
仅有32%的科室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有相关规定,说明对于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培训稍欠缺。
由此看出,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程度与患者的需求度不匹配,研究中认为影响开展术后康复锻炼的主要因素为医院等级、科室组织学习、参加培训次数等方面。
因此,有必要了解医护人员对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后续更好地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负重锻炼。
来源:Mr王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