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有言:“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之要,首在治心。人若不能掌控内心,纵有才学盖世、智谋过人,也难逃情绪之困。生活中常见有人因一怒而失机,有人因一时之愤而众叛亲离。情绪如舟,人如舟子,驾驭得当则可扬帆远航,失控则难免覆于波涛。真正的成熟,不是没有
《大学》有言:“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之要,首在治心。人若不能掌控内心,纵有才学盖世、智谋过人,也难逃情绪之困。生活中常见有人因一怒而失机,有人因一时之愤而众叛亲离。情绪如舟,人如舟子,驾驭得当则可扬帆远航,失控则难免覆于波涛。真正的成熟,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在情绪涌来时懂得沉默三秒,在即将崩溃时选择后退一步。这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体现;不是退让,而是内在力量的彰显。
曾国藩一生将“主敬”奉为日课之首,常言“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他深知心若不定,便如浑水照物,模糊不清。唯有心定,神才能凝,气才能静,言行方能不失分寸。《庄子》中“呆若木鸡”的寓言正说明此理:真正的强者,不在于外露锋芒,而在于内守沉静。遇事不急于回应,不慌张表态,先让自己安定下来,情绪便不再如野马般难以驾驭。日常之中,可从坐姿卧态开始修养:坐时挺直脊背,肩平气和;卧时意守丹田,神气归元。久而久之,心性自会澄明开阔。
《呻吟语》有云:“躁心浮气,浅衷狭量,非大人之象也。”清福源于内心的安宁,心安则万事可安。易怒者心浮,记仇者量窄。曾国藩早年性情刚烈,常与人争执,甚至直言批评皇帝,险些招致大祸。后来他悟出“忍”字之重,以“耐”字自勉,终修得“怒不形于色,恶不言于口”的深厚涵养。愤怒是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而忍耐是一种自信——信自己无需咆哮也能赢得尊重,信时间终会还以公道。在情绪翻腾时选择沉默,在想要指责时闭上嘴巴,便是对人生的真正掌控。
王阳明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便如何回应我们。同一件事,有人见其弊而生怨,有人观其机而生慧。曾国藩在江西作战屡败,奏折原写“屡战屡败”,后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转,气象全然不同。前者是沮丧,后者是坚韧。孩子吵闹,是烦扰还是可爱?工作繁重,是负担还是成长?转变念头,天地便宽。
《小窗幽记》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真正智慧之人,不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曾国藩遇怒常先静坐练字,待心平气和再作决断。心烦时整理居室,焦虑时散步观景,环境清净了,内心也随之明朗。这些细微功夫,日积月累,便成沉静之力。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国藩三十余年坚持写日记,严于自省,连梦中杂念亦不放过。正是这份觉察,让他不断修正自我,终成大器。每晚回顾一日言行,何时欢喜,何时动怒,因何而起,如何化解,不必苛责,只需看见。能认清情绪,便已走在掌控它的路上。
《菜根谭》有言:“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人生圆满,不在从不失控,而在每次失控后都能回归正途。情绪管理是日日之功,曾国藩即便病中征战,读书写日记也从未间断。正是这持续不断的修行,让他由急躁走向沉稳。每天读几页书,养一分静气;每天走一段路,散一腔郁结;每天静坐片刻,守一心安宁。不必求突变,但求日进一步。
有弟子问禅师如何降伏妄心,禅师答:“不争不逐,看它起落,它自疲歇。”情绪如浪,起落本然;人心如镜,照见即空。我们不必消灭情绪,只需学会在波澜中稳步前行。修心是一生的功课,心安才是最终归宿。愿你我在这纷扰世间,修得一颗如如不动之心,从容度日,淡定行路,不负此生。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