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Nature Water|可规模化制备的催化纳滤膜用于高级水处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06:02 1

摘要:该研究通过仿生设计,将单原子催化剂锚定于纳滤膜表面及其选择性层中,实现了高级氧化过程(AOPs)与纳滤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对小分子中性有机污染物(如1,4-二恶烷和NDMA)的去除效率。该膜通过浓度极化效应使过一硫酸盐(PMS)在膜表面富集达6.9倍,并在纳

该研究通过仿生设计,将单原子催化剂锚定于纳滤膜表面及其选择性层中,实现了高级氧化过程(AOPs)与纳滤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对小分子中性有机污染物(如1,4-二恶烷和NDMA)的去除效率。该膜通过浓度极化效应使过一硫酸盐(PMS)在膜表面富集达6.9倍,并在纳米限域环境中显著增强催化剂反应活性。同时,其小于1.2 nm的孔径可有效截留天然有机物(NOM)和反应生成的盐离子,避免二次污染。该膜在连续500小时错流(cross-flow)过滤中保持近100%的污染物去除率,并通过卷对卷(roll-to-roll)工艺成功实现工业化制备,展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1 科学问题

现有商业纳滤(NF)和反渗透(RO)膜对小分子、中性有机污染物(如NDMA和1,4-二恶烷)的截留效率低(通常低于45%),主要由于其分子量小(

2 研究方案

研究者受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启发,提出一种“巯基锚定还原法”(thiol-anchored reduction strategy),在界面聚合过程中引入L-半胱氨酸,使其胺基和巯基参与聚酰胺层形成,从而在膜内均匀分布巯基位点。随后通过金属离子(如Co²⁺)络合并用抗坏血酸还原,在膜内形成稳定分散的单原子催化剂。

通过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技术证实了Co单原子的存在与均匀分布。膜性能测试在cross-flow系统中进行,评估了污染物去除效率、长期稳定性、抗污染性及对不同氧化剂(PMS、H₂O₂、PAA)的适应性。结合膜理论、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浓度极化、纳米限域和尺寸排阻效应对反应速率的增强机制。

3 结论

该催化纳滤膜对1,4-二恶烷的去除率高达98.8%,对多种污染物(NDMA、SMX、BPA等)均实现近完全去除;

浓度极化使PMS在膜表面浓度提升至体相浓度的6.9倍,显著加速反应动力学;

纳米限域环境降低反应能垒,DFT计算显示在5.4 Å孔径中PMS解离能降为0 eV,吸附能增强至-2.24 eV;

膜对SO₄²⁻截留率 >86%,渗透液中SO₄²⁻浓度

在500小时连续运行中保持稳定,抗污染性能优异,且在真实水体(自来水、污水厂出水、湖水等)中仍保持 >90% 去除率;

该方法具普适性,可扩展至Fe、Mn、Cu等金属催化剂,并可实现表面涂覆或整体修饰两种策略;

通过卷对卷工艺成功制备30 m × 30 cm的平板膜,并组装成螺旋卷式(spiral-wound)和碟管式(disc-tube)膜组件,在实际水处理中表现出色。

4 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未对合成参数(如单体浓度、反应时间)进行充分优化,工业规模膜的水通量略低于实验室规模,主要因活性层更厚(85 nm vs. 70 nm)和交联度更高。未来可通过工艺优化进一步提升膜渗透性与催化效率。此外,该膜在中性pH条件下性能略有下降,需进一步研究pH适应性机制。尽管已初步验证其在实际水体中的稳定性,长期运行中催化剂的氧化流失与膜结构耐久性仍需更多现场验证。该研究为设计兼具高反应性与选择性的功能化纳滤膜提供了新思路,并展现出工业化应用的潜力。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科学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