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长期主义”太火了。包包、护肤品、……动不动就说要一步到位,买贵的才是“对自己好”。仿佛不追求“长期”,就是短视和不成熟。但真的是这样吗?带着一点小小的怀疑,咱们一起来盘盘——看看有没有你也在坚持,但其实“没必要”的事儿。
这几年,“长期主义”太火了。
包包、护肤品、……动不动就说要一步到位,买贵的才是“对自己好”。
仿佛不追求“长期”,就是短视和不成熟。但真的是这样吗?
带着一点小小的怀疑,咱们一起来盘盘——看看有没有你也在坚持,但其实“没必要”的事儿。
服装行业是最会包装“长期主义”的。那些奢侈品牌,一边劝你花上万元买“能穿十年”的经典款,一边每季度推出新款让你买新的。
我朋友Ann以前就特别信奉“少而精”的理念,花了三个月工资,买了件大牌的经典款大衣,很自信的说是“可以穿十年没问题”。
结果还不到两年,因为体重变化、审美疲劳,那件“宝贝”就再也没穿过。然后只能压箱底,占地方不说,每次看到还心疼。
这就是“长期主义”在消费里最常见的误区,把“买贵的”当成“买对的”,以为越经典越值得投资,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人是会变的。身材会变,审美会变,生活方式也在变。
现在平价好穿、质感不错的衣服,多得是。同样是买衣服,便宜的反而更有“试错空间”——几十块的T恤、衬衫,试着搭配不同风格,穿几次不喜欢也没什么负担。
与其一上来就把预算压在“长久耐穿”上,不如多尝试、多摸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风格,比盲目追求“经典不过时”更重要。
2、过时的技能职场上,有些技能坚持久了,不是积累,是被慢慢淘汰。
就拿我爸来说,我爸以前是电工,谁家有个电器坏了,都来找他修。那会儿手艺很吃香,别人一个月挣两块,他一天就能挣几十块,那是他最自信的时候。
他一直觉得,“只要技术在手,就饿不着。”电器越换越新,他也越修越熟。但后来家电开始全面集成化,零件坏了整块换,谁还找人修?
活儿越来越少,他也没什么办法。慢慢地,就常常坐在院子里发呆,有时候会自嘲一句:“现在修电器的,压根儿不用懂电器。”说着笑,眼神里却是落寞。
其实真正难受的,不是活少了,是那种“我还能发光”的信念,被现实一点点打碎。你以为自己还能发光发热,结果世界已经换了灯泡。
这种情况现在也挺常见:不愿接触新平台的媒体人、看不上智能系统的技工……都在被“长期主义”这四个字拖着走,舍不得放,也不敢换。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3.75亿人面临职业转型。
真正的智慧,不是死守,而是懂得察觉行业风向,跟上时代的需要。
3、食品食品界也擅长贩卖“长期主义”的焦虑。
“零蔗糖”“有机”“纯天然”“无添加”……好像听起来越干净,就价格越高,越健康。
可现实往往是另一回事。
前阵子千禾酱油被曝重金属超标,就是一个讽刺:标榜“零添加”的网红酱油,最后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没做到,反而不如十几块钱的普通酱油安心。
再看这些标签背后的真相:
“零蔗糖”≠无糖,只是换了个名头。赤藓糖醇、甜菊糖这些替代糖
“有机食品”≠更营养。很多时候只是多洗了几遍、换了种植方式,营养差距微乎其微,价格却翻了几倍。
现代生活离不开添加剂,它们合理存在、合法使用,其实没那么可怕。与其盯着标签,不如踏踏实实把饭吃好。
4、日用消耗品现在不少日用品也开始讲“长期主义”了:
牙膏说坚持用能美白、护龈;
洗发水说半年见效、防脱固发;
护肤品要你“三个月一个周期”才有效……
听上去都挺有道理,但本质上是一种“慢性承诺型”营销:
产品到底有没有用,变成了“你坚持得够不够久”。
我同事花了快100块买支网红牙膏,用完发现牙齿还是那个色儿;
我表姐专门坚持用了三个月防脱洗发水,头发也没见多一根。
到底是产品无效,还是使用者不够虔诚?
尤其想提一下铁锅这个例子。
很多人被各种科普种草,说铁锅健康、无涂层、能用一辈子。
但说实话,铁锅真不是谁都能驾驭的:要掌握火候、会养锅,还得能接受炒菜时满屋子的油烟。
稍不注意就生锈、粘锅,煎个蛋都能翻车。翻翻差评区——“以为买的是锅,结果请了个祖宗回家”。
铁锅适合那种天天爆炒的厨艺高手,不是只想做顿简单饭的普通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带涂层的不粘锅反而更实用省心。
很多人担心涂层“不耐用”“容易掉”,其实真没必要。只要不开大火干烧、不用金属铲,日常烹饪根本达不到260度,正常使用的话涂层不会轻易脱落。
与其花大价钱追求“长期功效”,不如老老实实早睡早起、饮食规律。毕竟,再贵的护肤品也扛不住天天熬夜;再好的锅也救不了一个不会做饭的手。
5、一段消耗自己的关系有些人总觉得"坚持就是美德",哪怕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也要咬牙硬撑——夫妻天天吵架却说要"为了孩子",职场里被PUA还自我安慰"熬出头就好了",朋友只会索取却告诉自己"认识这么多年了"……
但现实是:
夫妻天天冷战的家庭,对孩子伤害更大
研究证明,孩子在不幸福的家庭里长大,比在平静的单亲家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与其让孩子每天看父母互相折磨,不如好好分开,给孩子一个情绪稳定的成长环境。
职场里消耗你的领导,不会突然变好
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每天上班像上坟,整天被否定、压榨、背锅,别幻想"忍忍就过去了"。你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朋友关系也讲究双向奔赴
如果总是你主动联系、你帮忙、你倾听对方,而对方连你生日都记不住——这不是朋友,这是你在单方面付出。
很多人买电子产品,总觉得要一步到位,买最贵的、最新的,理由是:
“好东西能用很多年,不用频繁换。”
但现实是——安卓旗舰,两年内也照样卡顿;想要好体验,不一定非得追新不放,
相比之下,苹果老机型反倒耐用,上上上一代的 12 Pro Max 到现在还流畅得很。
目前苹果12promax二手只要2000+,连苹果14标准款也跌到2000+了。
除了手机,像单反、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也很快。动辄上万的新品,买完很容易沦为播放器。
尤其是电脑,现在配置早已性能过剩。日常办公、视频会议、根本用不上什么独立显卡。除非你专做建模渲染、视频特效,不然追顶配只是资源浪费。
对于预算一般不想踩坑的朋友,可以看看【华硕 i9】这款,大运存、大存储,配置够全、性能稳定,完全能覆盖大多数人的日常需求,用个三五年不成问题。
电子产品属于更新非常快的品类,买对了就够用,别追求“永不过时”。因为它永远会过时,关键是你买的那几年,用得爽不爽。
很多人爱留东西,总觉得“以后可能会用到”——旧包装盒、坏掉的小家电、用剩一半的材料……囤着不扔,还觉得这是“物尽其用”、“践行长期主义”。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现实往往是:
等你真的需要用的时候,不是早就忘了放哪了,就是干脆懒得找了。
父母这代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所以更容易囤东西最典型的,有些老人甚至喜欢在小区里捡别人丢掉的垃圾——废旧家具,旧衣服,扛回家堆着,舍不得扔,觉得“以后会用得上”。
但所谓“从长期来看一定会用上”,很多时候只是带着焦虑的自我安慰。它并没有让生活更充实,反而让空间越来越挤、心情越来越乱。
8、低频次物品有些东西,看着心动、买的时候信誓旦旦:
“这个露营灯以后肯定能用!”
“圣诞节装饰一下多有氛围!”
“这台投影仪放假追剧刚刚好!”
但现实是:
节日一过装饰进箱子,户外装备堆角落吃灰,投影仪用三次就开始落灰。
它们之所以容易踩坑,是因为看起来具备“使用价值”,但实际使用场景非常有限。
以后能用到≠一定要现在买
尤其像装饰品、节日道具、户外装备、摄影器材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考虑租赁或者去闲鱼等二手平台转转——花小钱解决问题,比硬买一件划算太多。
9、自我内耗长期主义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容易把人推向完美主义。
做一件事,脑子里先演一场大戏:
“这对我未来有没有意义?”
“十年后还会不会后悔?”
“如果坚持不下来,是不是就不该开始?”
看起来是谨慎,实际上是裹足不前。
为了一份看不清的长远回报,不断否定当下的选择和行动——这不是规划,是慢性内耗。有时候,“我现在想做,就去做”,是比“值不值得做一辈子”更健康的决定。
总结:不是所有事都值得坚持到底,适可而止,有时更清醒。
来源:新住-美好居住看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