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招韩引资”变“请君入瓮”,韩企工人被拘引发美韩关系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0:43 1

摘要:“欢迎韩国来美国投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热情的邀请,背后却藏着冰冷的算计。当韩国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漂洋过海,准备在美国大展拳脚时,特朗普政府却突然翻脸,以“非法签证”为由,亮出了收割的镰刀。这一幕,像极了精心设计的陷阱:先诱敌深入,再关门打狗。

美国的“招韩引资”,实则是“请君入瓮”

“欢迎韩国来美国投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热情的邀请,背后却藏着冰冷的算计。当韩国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漂洋过海,准备在美国大展拳脚时,特朗普政府却突然翻脸,以“非法签证”为由,亮出了收割的镰刀。这一幕,像极了精心设计的陷阱:先诱敌深入,再关门打狗。

2025年9月12日,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拘留的330名韩国工人终于回到了仁川机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愤怒,而机场外,早已聚集了大批抗议者。示威者高举标语,嘲讽穿着ICE制服的“特朗普”形象,上面赫然写着: “你叫我们来投资,却又把我们抓走!这就是你们对待盟友的方式吗?”这一刻,韩国人的愤怒彻底爆发了。

曾经的“牢美小弟”,为何突然“挺直脊梁”?答案藏在十天前的那场“突袭”中。9月5日,ICE和国土安全调查局的大队人马如临大敌般包围了佐治亚州的现代-LG电池工厂工地,一口气拘留了475名工人,其中超过300人是韩国籍。这些工人持的是合法签证——ESTA免签或B-1商务签证,他们漂洋过海,是为了建设一座价值43亿美元的动力电池工厂,原计划明年投产,年产能足够为3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然而,美国移民局却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 “你们的签证不允许在美国搞建设,哪怕是为美国公司也不行。”

于是,这些技术工人瞬间从“座上宾”沦为“阶下囚”。他们被戴上手铐脚镣,像重刑犯一样被押走。一名被拘留的韩国员工后来在“拘留日记”中写道: “一个房间挤了80人,发霉的床垫、有异味的水,连基本生理需求都难以满足。”最初连毯子都没有,他只能靠朋友送来的一条毛巾保暖。直到第四天,他才被转移到两人一间的房间。更令人愤慨的是,ICE在拘留第三天进行首次问讯时,竟要求工人们签署“自愿出境”文件,文件中反复出现“非法”字样。当韩国员工解释自己是合法出差时,却遭到官员的调侃和嘲讽。 这种赤裸裸的羞辱,让韩国人彻底寒了心。

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紧急包机接回了316名被拘留人员。讽刺的是,只有1人选择留在美国。这一数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特朗普政府的脸上。现代汽车CEO何塞·穆尼奥斯在事后无奈地解释: “电池工厂建设需要专业人员,许多技术和设备在美国根本找不到。”这话翻译过来就是: 美国根本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来建这种高科技工厂!原定于年底投产的43亿美元工厂,如今不得不推迟到2026年。

更严重的是,这一事件可能对美韩经济关系产生长期影响。韩国最大在野党领袖李在明直言: “这可能会对韩国未来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产生重大影响。”《日经亚洲》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事件凸显了特朗普政府两项关键政策之间的致命矛盾: 一边严抓移民问题,一边又逼迫外国公司来美设厂。说白了就是: 既想要人家的钱和技术,又不想要人家的人。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政策,最终以一场荒诞的抓捕闹剧收场。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8月底,李在明访美时还带去了3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当时,韩美贸易协定的达成让双方在造船、半导体等领域的合作备受期待。然而,仅仅10多天后,美方就突袭了韩企工厂。更可笑的是,事件发生后,特朗普竟鼓励获释的韩国工人“留在美国培训美国人”。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做法,遭到了工人们的一致拒绝。 有家属怒吼:“我绝对不会让家人再踏近美国一步!”还有工人冷冷地说: “我不认为有人还想留在美国。”

最新调查显示,受访的14家韩企中,已有10家明确表示正在考虑调整在美项目计划。韩国大邱大学汽车行业专家李浩根预测: 如果这种政策不确定性持续恶化,韩国企业可能会彻底远离美国市场,转而将投资重心投向拉美、欧洲或中东。毕竟,谁愿意在一个随时可能把自己铐起来的地方投资呢?

这次事件,为全世界的美国“盟友”敲响了警钟。首先,美国的“盟友”地位并不能保护企业免受政策反复之苦。即使是带来大量投资和就业机会的盟友企业,也可能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次,

来源:听风解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