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号晚上,深圳酒店自助餐厅,29岁的泰勒·汤森德把手机对准花胶甲鱼锅,眉毛拧成麻花:“OMG,我要和HR谈谈,这玩意儿是野生的!”
1
9月16号晚上,深圳酒店自助餐厅,29岁的泰勒·汤森德把手机对准花胶甲鱼锅,眉毛拧成麻花:“OMG,我要和HR谈谈,这玩意儿是野生的!”
又移到干锅牛蛙,直接捂鼻子:“这些人在杀青蛙,会长疣的!”
视频一出,微博爆了。
“滚出中国”“没教养”“种族歧视”刷满了屏。
五小时后,她录道歉:“文化差异,我会变得更好。”
网友们不买账:“连‘对不起’仨字都没提。”
我看完两条视频,没去跟风骂,反而想起第一次带外地同学回家,我妈端出泡椒牛蛙,他筷子一扔:“这像解剖课。”
那一刻,我的脸“腾”地红了,像自己也被按在盘子里。
原来,这种局促,二十年后还在。
2
牛蛙没错,甲鱼也没错,错在我们把“家乡味”悄悄绑定了尊严。
汤森德挤眉弄眼,像极了我小学同桌嫌我带韭菜盒子“臭”。
那天我回家跟妈吼:“以后别给我带!”
我妈愣半天,把饭盒收回厨房,第二天给我买了面包。
此后十年,我都没再让她做过韭菜盒子。
现在想想,心疼大过生气。
一个鬼脸,一次皱眉,就让我们把最亲的东西藏起来,还藏得理直气壮。
3
可理性也得说。
她错在哪?
不是“不喜欢”,是用了“these people”——“这些人”。
三个字,把个体瞬间升级成群体,再配上“野生”“杀青蛙”,偏见就有了形状。
换一下场景:
如果我去德州,指着他们的烟熏猪肋排尖叫:“OMG,你们居然吃整只猪,还要舔手指!”
估计也得被德州老哥请出去。
尊重这东西,双向奔赴才有意义。
---
4
再说牛蛙。
对湖南人,它是剁椒加紫苏的夏夜;
对广东人,是花胶锅底里最弹的那块“金子”;
对江浙人,可能只是一句“哦哟,吓煞人”。
口味差异,本来就能端端正正摆在桌面上。
我大学室友,东北姑娘,第一次见皮蛋直接退后三步:“这黑蛋坏了吧?”
一年后,她蘸着酱油干掉一整颗,还学会了一句长沙话:“带劲!”
你看,时间比争吵更有说服力。
怕的是,还没了解,就先拒绝;还没对话,就先翻白眼。
---
5
汤森德连夜道歉,说“环游世界体验文化是最大的荣幸”。
可镜头里,她没提“中国”,也没提“中国人”,只把锅甩给“文化差异”。
网友生气,是因为没听见自己想听的那句——
“对不起,我冒犯了你。”
很多时候,平息怒火的不是大道理,是具体的三个字:对不起。
真诚永远是最快的灭火器。
---
6
写这篇文,不是想给她洗地,也不想再骂她一遍。
只想说:
下次再遇到有人对我们的食物大惊小怪,先别急着拍桌子。
可以递上一双筷子,说:“尝尝,没那么可怕。”
他若还是拒绝,至少我们保持了体面;
他若愿意试一口,也许就多了一个朋友。
世界那么大,口味那么多,何必让一口锅变成战场?
---
7
今晚下班,我特意去买了一份干锅牛蛙。
老板照例问:“要不要加紫苏?”
我说:“加,双倍。”
端上桌,辣椒红得透亮,牛蛙腿肉弹眼落睛。
我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只有六个字:
“别怕,真的好吃。”
不是挑衅,是邀请。
愿所有被嘲笑过的家乡味,都能在我们的坚持里,活得理直气壮。
尾声
泰勒·汤森德还在深圳比赛,现场中国观众没人朝她扔水瓶,也没人嘘她。
大家只是安静看球,偶尔鼓掌。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你不必爱上牛蛙,但请学会尊重;
我们也不必因为你的鬼脸,就否定自己的餐桌。
各自守好边界,再留一点好奇,
也许下一次,
你会在牛蛙背上,尝到紫苏的清香;
我会在你的烟熏肋排里,读懂德州的辽阔。
到那时,
“对不起”和“没关系”
都能说得轻松,
就像餐桌上,
最后一滴汤,
也被面包擦得干干净净。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