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寺院记18(广汉市)龙居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01:14 1

摘要:始建于唐朝中期,相传为唐代佛教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所建,明洪武年间重建,后经过几次大的添建重修,至清道光年间,全寺占地40余亩。上世纪50年代,龙居寺的楠木林和大殿逐渐毁弃,仅存明代中殿。1985年寺院经过修葺与扩建后恢复开放。

龙居寺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汉州街道龙居社区,在城南8公里的青白江北岸。

始建于唐朝中期,相传为唐代佛教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所建,明洪武年间重建,后经过几次大的添建重修,至清道光年间,全寺占地40余亩。上世纪50年代,龙居寺的楠木林和大殿逐渐毁弃,仅存明代中殿。1985年寺院经过修葺与扩建后恢复开放。

龙居寺中殿的明代壁画为一绝,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

寺院前方有照壁,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外接八字红墙,庄严古朴。

山门上檐有赵朴初所题的“龙居寺”金字匾额,下方门上嵌“龙居古刹”阴刻揩书石匾。

两侧有石对联:“鹿苑悟禅宗,门对清江澄性水;鱼山宣梵呗,客从古道听心经。”为清代张怀泗撰书。

山门后为天王殿,也是寺院的前殿,居中供奉弥勒佛金身像。

两侧是四大天王像,旁边还各有密迹金刚一尊,手持金刚杵,作忿怒相。

出天王殿,回首望去,但见檐下一匾,上书“唐代祖庭”。这就是龙居古刹之渊源。

寺院为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共三进院落。

第一座院落非常宽敞,左右为钟鼓楼,均为二层,上层设钟鼓,下层改成佛堂。

钟鼓楼连接着主道两侧厢房,房中有财神殿和观音殿。

在观音宝殿中供有玉观音一尊,并设有法物流通处。

院落正中有一座古老的明代建筑,这就是龙居寺最著名的“中殿”。

中殿建于明正统十二年 (1447年) ,坐北向南 ,为三间九檩方形建筑 ,宽深各10.1米 ,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歇山筒瓦屋顶 ,正脊装饰精美 ,两端鱼形螭吻 ,垂脊锦文简朴 ,檐与方柱交接处为斗拱。

殿前有新立的全国重点文保碑“龙居寺中殿”一座。

中殿壁画绘于明成化二年(1467年),十铺共86平方米。内容为佛教十二圆觉菩萨,72僧众及供养人等。张大千先生临摹时赞叹:“大有敦煌遗风”,是四川明代民间绘画艺术珍品,极具研究、欣赏价值。

遗憾的是,在“大跃进”期间,由于中殿被当作存放粮食和农具的仓库,导致壁画斑驳。如今,为了维持恒温恒湿的环境以保护壁画,中殿不再对公众开放。

中殿外两侧有耳门,上题松风和竹月。耳门和厢房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院落。

穿过耳门便是第二进院,院内古木参天,左右厢房设偏殿两座。

东为药师宝殿,供奉药师佛。西为三圣宝殿,供奉西方三圣。

第二进院落是寺院中最美的所在,这里的厢房前设有回廊,廊柱精雕细琢,绚丽多彩,造型独特。

其中有一金刚托柱雕像很特殊,传说为马祖禅师随身胡人侍从托举木柱之像。

这里有大量的雕刻品,就连客堂之后的僧寮也是座精致的石雕建筑。

壁画虽不可见,但寺院的建筑极为精美,令人惊叹。

院落正中为大雄宝殿,四周有石栏杆,前有石狮,旁有古树。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据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运回三水镇旧庙石柱重建的殿宇。

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金身像,左右为阿难和迦叶尊者。

两侧有十八罗汉坐像。殿内以木结构为主,虽已斑驳陈旧,但仍非常庄严和肃穆。

殿后为韦陀菩萨,平端金刚杵。

大雄宝殿后是第三进院落,为藏经楼区域。

藏经楼为重檐歇山顶三层建筑,是寺内最高大的殿堂,虽金碧辉煌,但建筑风格比较现代。

在楼前有一对高约3米的巨大石狮,非常威猛雄壮。

藏经楼正中题有匾额“寂光真境”,殿内场地非常宽敞,正中有释迦牟尼佛像。

在楼里收藏的经书很多,最有价值的是《中华大藏经》和《乾隆大藏经》。

另外据说在藏经楼左庑壁间有梅花碑一方,上刻瘦梅数枝和题词,为清代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也是龙居寺的后院,有许多独特之处。

除了那对超大的石狮子,还有高耸的石塔,有石台基的照壁,有“喜神方”大石头和“财神方”树中屋等等。

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禅意,古朴宁静。而苍翠而巨大的林木与殿宇相互掩映,使寺庙更显深邃幽雅。

除了中轴线三座大殿外,寺院右侧还有一大片区域。

这里存有不少古碑,外有玻璃罩保护。

据说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武侯津畔龙居寺公议章程碑记》最有名,碑文云:“龙居古刹系白云马祖道场,创自明洪武丙寅,厥后补修不一,捐赀姓名俱载殿梁可考”。

这座碑就是龙居寺最重要的历史记录。

角落里还有新建的九龙浴太子像和白玉卧佛像,都很精致。但可能只是暂放在此处。

往前有罗汉堂 ,为方形建筑,内部四周排列五百罗汉塑像 ,高与人齐,身施彩绘,神态各异。

目前整座寺院仍然在不断修缮和扩建之中。

龙居寺这座千年古刹从内到外都有一种美,内有壁画珍品,外有精美的建筑。特别是从明代中殿沿回廊到大雄宝殿这个区域,融明、清、近代、现代的雕刻和装饰为一体,有一种宫殿般的华丽感,很有观赏和艺术价值。

唐时祖庭,今日龙居。

外传千年禅宗的法脉,内藏五百年壁画珍品,这就是龙居古刹。

广汉龙居寺壁画和新津观音寺壁画堪称成都周边的“南北双壁”。但是观音寺壁画可以参观,龙居寺壁画已经不对外开放了。这些历经500多年时光的壁画,从此锁入深居,藏于古殿了。

附录:龙居寺中殿壁画

中殿的斗拱,雀替,歇山,翼角,出掾木构件系按我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做法制作的,用材尺度,比例相当精确。

殿内顶梁上有“惟大明正统十二年岁次丁卯十二月癸丑十二日巳值黄道吉日建立龙居禅寺”楷书。

壁画绘于明成化二年(1467年),十铺共86平方米。每幅画面高3米,宽2.3-2.5米。内容为佛教十二圆觉菩萨,72僧众及供养人等。

笔法灵巧,线描敷以金粉,壁画中红色原料以玛瑙粉、绿色用翡翠粉、黄色用金箔,原料均为纯天然矿物精粉。采用了线描,刀刻,注塑等手法,人物、莲台等立体感很强。

壁画中人物庄严美妙,画像笔法清秀,人物各有不同,有的手托法器、有的手持莲花、有的祥云环绕、有的端坐莲台,每一幅都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楼阁壮丽辉煌。菩萨小有胡须,是龙居寺壁画一大特色,非常人性化。画面构图严谨,色调富丽典雅 ,显示了明代民间绘画的高超技术。

这些壁画大约绘制于明正统十二年中殿修成后20年间,由一些佛教信众捐资陆续完成的。为明代民间艺术家所绘,而非当地民众认为是明代唐伯虎所画。

如今画面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毁,多处磨损漫漶严重。出于对这些壁画的保护,龙居寺中殿也不对大众开放。

龙居寺中殿壁画,是我国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著名古建专家刘致平在《四川明代庙宇》一书里对龙居寺中殿及壁画作了评论:“全属上品,相当可贵。”而《中国佛像艺术》则赞其有“唐代遗风”。

来源:韩木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