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武术鼎盛于明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02:30 1

摘要:自古巴重武,蜀崇文;蜀出相,巴出将。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殷商以前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巴人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常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自古巴重武,蜀崇文;蜀出相,巴出将。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殷商以前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巴人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常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中华武术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隐居西南地区的亡国战神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传播甚广,其盛行于川东地区的主流部分亦被武学史家称为巴子拳。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唐宋之季,受潼南火龙真人陈抟峨眉传福寿法、濂溪先生周敦颐合州研易画太极、伊川先生程颐涪陵点易论卦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养身思想的熏陶,发展出了疏通人体背部督脉及诸阳(火龙)经的内功“导引行气术”。通臂拳也因此逐渐分流为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和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道家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也称以心意导引内息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火龙功、心意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理论基础),现代内家拳的雏形慢慢成型。特别是巫峰道人梁平来子瞿唐万州集注易经,并绘制后世品三公陈鑫等广为使用的太极阴阳八卦图后,通背拳逐渐成了太极八卦武学之母拳。

到了明代和清代,峨眉派武术开始进人鼎盛时期。明史有记载的兵部主事唐顺之论著《峨眉道人拳歌》是早期描述通背拳的珍贵资料,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通背拳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也是记录内家武学十分重要的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出自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地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明嘉清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受命镇守宁波、绍兴、台州等镇,当时他才二十多岁。戚继光从督军兵部都御史唐顺之处学得峨眉道人所传通背缠拳,并在中军近卫营八百勇士的训练中普遍融入,士兵战斗力因而大增。唐顺之戚继光等结合倭寇较多散兵武士游勇的野战方式,在军训中致力于大中小单元的组合作战(现代特战队思路)及单兵搏杀技能的提升,使后期战事顺利有效得多。戚部屡建奇功,至嘉端四十年,讨平侵浙倭寇,继光因功进秩三等。

隆庆元年(1567),因北方蓟门多警,继光奉命北上,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等镇练兵事宜。在他到任之前,蓟门先后更换将达十名之多,无不因防守不力戴罪去职。戚继光初到蓟门,就严格训练士兵,整顿原有部队,修饬边备。并请准招募勇饶善战著称的浙江兵旧部三千余名,北上作为全军的骨干,有效地改造了原有纪律松夸的北方兵,使全军战斗力大为增强。南方通背缠拳等武技随之北上,促进了其后通臂缠拳、八极拳、炮捶、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武学的萌生与发展,武术史家称之为“南拳北上”。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眉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少林派和武当派相比较,峨眉武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其实,这三大派的武术各有造诣,都讲究内修外练,体用兼备,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武术由僧人所创,大开大合,硬攻直上,抢先进攻,以腿法著称,善于先发制人,习惯上称为外家拳;武当武术系道士所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借力打力,属于内家拳;而峨眉武术则秉承全真龙门派“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同思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从“峨眉十二桩功”、“峨眉通背缠拳总决”和“天罡指穴法”都可以看出,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练,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刚柔相济,长短并用。

清朝时期,曾在峨眉山居住多年的何崇政(石达开的“记室”——秘书)撰写了《峨眉拳谱》一书(亦称《拳乘》),概述了峨眉武术“五花八叶”的大体分布,有效地推动了那个时期的“反清复明”活动,并间接影响到后来同盟会“除清为民”的可喜成效。

来源:缠丝拳会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