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适当晚收”是一项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但这里强调的是“适当”,而不是无限制地越晚越好。它有一个最佳的“窗口期”,错过这个窗口期,反而会带来损失。
玉米“适当晚收”是一项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但这里强调的是“适当”,而不是无限制地越晚越好。它有一个最佳的“窗口期”,错过这个窗口期,反而会带来损失。
一、为什么提倡“适当晚收”
传统的收获习惯是看苞叶变白就收获,但这时玉米还没有真正成熟。适当推迟收获(一般在苞叶变白后7-10天),主要有以下好处:
1. 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玉米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乳熟期至完熟期完成。苞叶变白时,植株停止向籽粒输送养分,但籽粒本身还在进行最后的物质转化和脱水。多长一天,百粒重就能增加一点,从而显著提高最终产量。实践证明,适当晚收可增产5%-10%左右。
2. 提升品质:籽粒更加饱满、坚硬,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更高,营养价值更好。
3. 降低水分,减少晾晒成本:晚收的玉米籽粒含水量更低(通常可降低5%左右),不仅节省了后期烘干或晾晒的时间和成本,也便于储存,减少了霉变的风险。
二、如何判断最佳收获期
记住一个核心概念:生理成熟期就是最佳收获期。判断标准如下:
1. 看“黑层”出现(最可靠的指标):
取一个果穗,掰下几粒玉米。观察籽粒的基部(连接玉米芯的一端)。当籽粒基部与玉米芯连接处出现一层黑色的离层时,标志着玉米已经生理成熟,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这是最佳收获期的标志。
2. 看苞叶:果穗苞叶变得枯黄、发白、松散,但尚未完全张开。
3. 看籽粒:籽粒顶部乳线(灌浆时出现的黄色和白色的分界线)完全消失。籽粒变得坚硬、发亮,用指甲掐不动。
三、过度晚收的风险
玉米晚收建议时间:黄淮海北片的地区(包含北京、天津、山东北部、河北等部分地区),建议在10月5日-10月10日收获,不迟于10月15日。处于黄淮海南片的地区(大概包含了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部分地区),玉米收获时间建议延迟到10月10日-10月20日收获,不迟于10月25日。
如果收获过晚,错过了最佳时期,就会弊大于利:
1. 倒伏风险大增:玉米秸秆长时间站立在田间,经过风吹日晒和可能的风雨天气,极易发生倒伏。一旦倒伏,机械收获困难,损失巨大,甚至可能无法机收。
2. 籽粒霉变或发芽: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空气中的湿度大,果穗上的籽粒容易吸收水分,导致霉变(产生黄曲霉素等毒素)或直接在穗上发芽,造成品质严重下降甚至绝收。
3. 落粒损失:过于干燥的果穗,苞叶松散,机械收获时的震动或大风天气都容易导致籽粒脱落掉在地上,造成浪费。
4. 影响下茬作物播种:过晚收获会推迟冬小麦等后茬作物的播种时间,可能影响下一季的产量。
四、以下这几种情况不能晚收
虽然我们玉米积极提倡适当推迟收获,但以下几种情况玉米不适合晚收。
1.连续阴雨:如果玉米后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晚收会使玉米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容易发生霉变、穗腐病等病害,导致品质下降,产量损失。比如玉米已经到了该收获的时间段,但是天气预报说当地接下来会有连续的阴雨天气,建议农户们就得提前几天收获,避免籽粒发芽、发霉。
2.连续低温:如果玉米灌浆后期当地日均气温连续三天低于16℃,则需提前收获。因为当温度低于16℃时,玉米的灌浆速度会明显下降,而当温度低于14℃时,灌浆速度甚至会停止。因此,此时再推迟收获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还会增加倒伏的机会。
3.强风倒伏:当玉米出现倒伏情况后,若不及时收获,倒伏的玉米植株相互挤压,不仅会影响籽粒灌浆,还可能造成玉米籽粒脱落,而且倒伏后的玉米在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增加了病虫害发生几率,不利于玉米品质提升。
4.早熟品种:早熟玉米品种本身生育期短,灌浆时间有限,达到生理成熟后,若再晚收,增产幅度有限甚至可能因呼吸作用消耗养分,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比如一些生育期在80 - 90天的早熟品种,在正常成熟后晚收几天,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提升不明显。
5.特殊茬口要求:比如为了赶在特定时间种植下一季作物,像冬小麦,若玉米晚收会错过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就只能提前收获玉米来保证下茬作物按时播种。
五、总结
玉米收获要讲究“火候”。
反对:苞叶一变白就收(过早)。
提倡:等到黑层出现、苞叶枯黄松散、籽粒变硬时收(适时晚收)。
避免:过度晚收,导致倒伏、霉变等损失。
因此,农民朋友需要根据自己田块的情况和天气预报,抓住最佳窗口期,及时收获,才能确保丰产又丰收。
文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新驿农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