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断舍离”:第一季度全球裁员4000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7:12 4

摘要:其中,Relay Therapeutics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启第三轮裁员,解雇约70名员工,年度研究预算减少75%。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至关重要,这样做是为了精简运营、削减成本并延长资金使用期限,以推进临床项目。”

进入2025年,跨国药企在全球市场布局的调整依然不断。据行业机构统计,仅4月以来,已有11家跨国药企宣布裁员消息。

其中,Relay Therapeutics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启第三轮裁员,解雇约70名员工,年度研究预算减少75%。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至关重要,这样做是为了精简运营、削减成本并延长资金使用期限,以推进临床项目。”

大规模裁员的还有吉利德,该公司将裁撤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城总部的149个职位;罗氏也将裁掉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的分子系统部门的108名员工,作为罗氏诊断部门的一部分,该部门负责开展研发、软件开发、试剂制造以及业务运营工作。

除了裁员,也有跨国药企计划出售业务。日前,日本住友制药(SUMITOMO PHARMA)宣布出售亚洲业务,主要包括住友制药投资(中国)、Sumitomo Pharma Asia Pacific Pet.Ltd(SMPAP)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含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相关业务。

谈及跨国药企的布局调整,有券商行业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跨国药企的布局调整是基于成本、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在全球市场,成本控制成为众多药企维持运营与研发投入的关键手段。”

“而在中国市场,部分药企在盈利压力下选择退出不失为一种止损策略,但也有众多跨国药企持续加大在华布局。未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在医保、集采等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持续动态演变。”上述分析师补充。

跨国药企再“瘦身”

降本增效,作为跨国药企2024年重要的目标之一,似乎也延续到了2025年。

BioSpace此前发布2025年1月至2月的裁员信息显示,众多生物制药企业因成本削减、战略调整、临床试验结果不佳或合作不确定性等原因纷纷裁员。其中,成本削减与资源优化是主要动因,约50%的公司通过裁员来应对经济压力,如BMS计划节省15亿美元;战略调整也占据较大比例,约30%的公司通过裁员聚焦核心技术和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70 家公司解雇了约4015名员工。例如默克在3月份透露将关闭宾夕法尼亚州里弗赛德工厂的一部分,并解雇163名员工。默克方面称该工厂的生产已经结束,预计将于2026年某个时候永久关闭。因此,此轮裁员将从5月16日开始分三轮进行,直至2026年结束。

4月10日,市场消息显示,辉瑞将以2.5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位于圣地亚哥市科学中心大道上的五栋建筑园区,出售给生命科学房地产公司BioMed Realty。另外,辉瑞将单独解雇驻扎在科学中心大道地址之一的56名员工。

此外,住友制药也在4月宣布以“简易吸收式分立”形式出售亚洲业务。具体形式来看,住友制药将成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接管上述所列的亚洲业务,再将新公司60%股份转让给日本丸红株式会社。

对此,住友制药将获得约450亿日元(约为22.64亿元)的转让对价。住友制药持有的剩余40%股份,也将在2029年之后转让给丸红,剩余股份转让后,住友制药还将获得约270亿日元(约为13.33亿元)的转让对价。

对于此次涉及中国市场布局的调整规划,住友制药方面称是为了强化财务基础,“目前北美三大主要产品ORGOVYX®、MYFEMBREE®、GEMTESA®的销售额仍是集团销售额的重要支柱。在应对各地区环境变化的同时,集团不断追求已上市产品的价值最大化。本次通过与丸红的合作,将实现业务更大的发展和成长。”

但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住友制药已经历过多轮裁员。截至2024年3月的上一财年内,住友制药在美国将约2200名员工减少到约1200人,裁剪近一半人员。2024年7月,住友制药再次宣布实施员工提前退休计划,目标约是700人。

“在成本控制、战略调整等因素影响之外,跨国药企进行裁员的原因还包括提升研发效率,这也是当前制药行业研发的趋势,不少药企通过收缩自体研发投入,转向对外引进其他小药企的高成功率产品,也使得研发团队大大收缩。”上述分析师解释。

“对于拥有庞大患者群体的中国而言,也是跨国药企重视的市场之一,随着医保谈判、集采等政策提高了药品可及性,但也压缩了药企利润空间,使得跨国药企在华市场策略呈现出分化的局面。”该分析师补充。

“断舍离”的背后

公开资料显示,住友制药自20世纪90年代来到中国后,将中国开拓为重要的市场运营基地之一,分别在中枢神经、抗感染、心血管以及消化道领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医药方案。

2022年11月,住友制药投资(中国)作为其中国地区总部正式揭幕并投入运营,是中国地区的管理中枢,协调统筹中国区的药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全产业环节。彼时,住友制药称将以2033年成为全球化专业企业为目标,持续并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

距离2033年尚有8年的时间,住友制药已计划出售中国业务。而这背后,是近年来住友制药中国区收入的连年下滑。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年度,住友制药在中国地区实现收入337.95亿日元(约为16.95 亿元),同比下滑14.82%。

不过住友制药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九个月财务业绩,亚洲业务板块为353亿日元(约为17.86亿元),主要得益于美罗培南(MEROPEN,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加。

但不少本土厂商正在瓜分美罗培南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以“美罗培南”为关键词,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到41条批准文号,生产单位包括联邦制药、北大医药、罗欣药业等。另一方面,注射用美罗培南已被纳入第七批集采,北大医药、健康元、石药集团、罗欣药业等多家企业瓜分市场。

而中国市场也并非住友制药的“主战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九个月财务业绩显示中国地区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74%。其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北美和日本市场,但核心产品专利到期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住友制药也强调将此次转让中国业务获得的对价,运用到财务基础的强化及成长引擎的确立措施中。

近年来,不只是住友制药,协和麒麟也在2024年8月1日宣布启动对公司亚太地区业务的重大重组,其中包括将中国子公司协和麒麟(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香港维健医药集团。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一方面,跨国药企面临着如何更有效地渗透到这个广阔市场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政府对医疗保障控费政策的完善,也对跨国药企的产品定价和市场策略构成了重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也有不少跨国药企选择与本土经销商合作进行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例如今年3月,拜耳将两款肿瘤治疗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益授予亿帆医药,包括瑞戈非尼片(拜万戈)和索拉非尼片(多吉美)。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