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强盛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契丹、鲜卑、女真等,但这其中的很多民族,都只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最后逐渐销声匿迹。
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话印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史,但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古代的游牧民族。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强盛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契丹、鲜卑、女真等,但这其中的很多民族,都只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最后逐渐销声匿迹。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历史上消失的7个少数民族,看看它们都去哪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匈奴是最早出现的游牧民族之一。自商代时起,这个部族就存在了。
从公元前2世纪初(秦末汉初)冒顿单于后的300年间,匈奴政权一直持续存在于大漠南北,威震四方,和汉朝打得有来有回。
直到公元1世纪末(东汉),北匈奴被迫西迁,南匈奴依附于东汉,从此开始走向衰败。
西迁的匈奴一路逃亡到欧洲,这部分匈奴人和马扎尔人融合,最后形成了今天匈牙利的主体民族。(有争议)
依附于东汉的南匈奴在西晋八王之乱后,建立了前赵,最后被羯人所灭。匈奴衰落后,又和鲜卑不断混血通婚,其后代称为铁弗人。
而匈奴在中原的最后一舞,就是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大夏灭亡后,匈奴族就开始不断分解或者和中原汉族融合,其后代采用呼延、刘、乔、卜、金、曹等姓氏。
到了这,匈奴基本已经从史籍上消失了。
这个民族出现的时间也很早,早在商代,就有了东胡的活动记载,先秦时期的《逸周书》则第一次提到了“东胡”一名。
秦汉之际,东胡衰落,匈奴兴起,最后冒顿单于大破东胡,东胡就此瓦解。
当然了,东胡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像苏联解体那样分裂了,后来退居到乌桓山一带的称“乌桓”,退到鲜卑山的成了“鲜卑”,二者一南一北,受匈奴控制。
从商朝到西汉,东胡这个大主体一共存在了大约1300年。
自从匈奴击败东胡后,乌桓势单力薄,隶属匈奴的奴隶部族,一直处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左右摇摆。
建安二十年(公元207年),曹老板远征乌桓,乌桓的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被张辽斩杀,自此,乌桓逐渐散落,残留故地的一部分和鲜卑相融,内迁者则逐渐和汉人同化。
历史上的羯族,一般认为是匈奴的别支。在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脱离匈奴的前赵自立,随后灭亡前赵,建立后赵,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
而羯人的没落,是从石勒的侄子石虎开始的。自石虎谋权篡位后,便开始实行血腥统治,他将石勒的妻妾、后代屠戮殆尽,又驱使百万汉民修宫殿、造甲造船,几十万人死于非命,一路上都是上吊自杀的人。
后来,石虎养子、汉人将领冉闵推行“杀胡令”,短时间内将羯人屠戮殆尽。自后赵灭亡以后,史料中就鲜有关于羯人的活动记载了。
柔然一般认为是从拓跋鲜卑部分离出来的。公元402年,柔然人在北方建立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柔然汗国,曾长期和北魏、南朝形成三方并立的格局,而整个汗国存续了150年之久。
公元555年,突厥击败柔然汗国,随后,部分柔然人融入了突厥和契丹,部分南迁和汉人同化,还有一部分西迁,根据现有证据来看,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人,很可能就是柔然汗国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
回鹘回鹘最早来自于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丁零人。在北魏时期,回鹘人处在突厥汗国的奴役之下,到了唐朝,回鹘迎来了鼎盛,建立回纥汗国,后改作回鹘。
在唐朝晚期,回鹘汗国因长期统治无道,被它的属部打败。回鹘瓦解后,其众部开始向西、向南迁徙,其中一支西迁的西州回鹘,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根据文献记载,党项是汉朝西羌的一支后裔。汉朝时,大量羌族人内迁到关中一带,过着原始的游牧部落生活。唐朝时期,党项两次内迁,逐渐成为了拥有兵权的藩镇。
而党项人的辉煌时期,是在宋朝。宋朝时期,位于西北的党项人建立了西夏王朝,前期和辽朝、北宋并立,后期和金朝、南宋相抗衡。
后来,成吉思汗灭西夏,党项族随之融入蒙古和周围民族。
这些民族的兴盛和衰亡,不仅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波澜壮阔,也向我们展现了民族融合和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些古代的少数民族,现在已不存在于现代的少数民族之列,但他们创造的璀璨文化和独特传统,依旧在这片大地上以新的身份继续发光。
来源: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