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开场致辞中,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抛出一个易懂却又锋利的观点:“平权的本质,是让新兴事物从‘我有’变成‘大家有’;而上汽要做的,是让每个用户都能感受到‘我好,你好,大家好’的价值共生。”这句话不仅为整场发布会定下了革新的基调,也揭示了上汽面对时代巨变的态度——
2025年4月10日,夜幕低垂,黄浦江畔光影交错。一场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的2025上汽之夜,在这座城市最具象征意义的河畔落下帷幕。
在开场致辞中,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抛出一个易懂却又锋利的观点:“平权的本质,是让新兴事物从‘我有’变成‘大家有’;而上汽要做的,是让每个用户都能感受到‘我好,你好,大家好’的价值共生。”这句话不仅为整场发布会定下了革新的基调,也揭示了上汽面对时代巨变的态度——转型的起点,不止在技术,更在理念。
紧接着,一段意味深长的视频出现在大屏幕上:一枚鸡蛋在镜头前缓缓旋转,随着蛋壳裂开,画面定格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一边是蛋液飞溅的餐盘,配字“从外打破,是道菜”;另一边是雏鸟破壳而出的羽翼,配字“从内打破,是生命”。这个被现场称为“鸡蛋梗”的隐喻瞬间点燃了情绪,也拨动了整个行业的神经:当外界还在争论传统车企是否会被新势力“敲碎”时,这家连续18年蝉联中国车企销量冠军的产业老兵,正用“由内而外”的自我剖析,回应着“巨头是否老矣”的时代叩问。
一颗鸡蛋的破裂,在物理意义上是结构的瓦解;而在上汽的语境中,却是一场关于重生的注脚。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连续三年被新势力侵蚀、面对“传统车企转型难”的普遍质疑,上汽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讲述自己——没有参数堆砌,没有技术术语的密集轰炸,而是用一个“破壳”的意象,展现出直面阵痛的勇气与由内而外革新的决心。这不再是一场常规的产品秀,而是一家老牌车企在智能时代自我解构、自我重组的“剖白会”。
灯光之下,那个曾以“多品牌矩阵”“产销规模”自豪的上汽,正在努力撕下“传统制造”的标签,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智能电动化基因密码。当中国车市由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当用户思维和生态构建正被新势力重新定义,这家年销量曾突破700万辆的汽车巨头,如何在销量榜首滑落的压力下,完成从“规模王者”到“价值创领者”的惊险一跃?
这一夜,从“鸡蛋破壳”的隐喻出发,上汽不仅试图重启一段品牌叙事,也将一道道尖锐的产业命题,抛向了每一个关注中国汽车未来的观察者。
不是品牌焕新,而是战略重估
当人们在“2025上汽之夜”舞台上看到那辆线条凌厉的敞篷电动跑车Cyberster与充满未来感的星际X概念车并排而立时,或许很难将它们与70年前从弄堂厂房里驶出的“凤凰牌”轿车联系起来。
从1955年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敲开中国汽车工业的大门,到1984年首家中外合资车企诞生改写产业格局,再到2014年率先提出“新四化”理念引领行业变革,上汽的每一次转身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但这一次,当“懂车更懂你”的新定位取代了过往的技术宣言,这家老牌车企正在进行的,与其说是一次品牌焕新,不如说是对“汽车究竟该如何定义人与出行关系”的深度重估。
回溯历史,上汽的“懂车”基因早已融入骨髓:从早期通过合资合作建立现代化制造体系,到将“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技术普惠至千万家庭,其平权逻辑长期停留在“让更多人用上好车”的功能普惠层面。这种产品的微妙替换,暗藏着上汽对“懂你”的全新诠释:真正的用户思维不是用标准化产品覆盖大众需求,而是让每一辆车都成为用户个性的延伸。
正如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所言:“当第一辆车满足通勤刚需,第二辆车就该成为‘移动的自我表达’,这意味着我们要从‘技术下放’走向‘个性赋能’。”这种转变的背后,同时也是上汽对平权逻辑的深度进化。
在传统认知里,“平权”往往意味着技术普及与成本下探,比如让L2级智能驾驶从高端车型走向平民市场;但现在的上汽,正将平权的内涵拓展至“个性化能力的全民可及”。当L2++智驾系统日益成熟、Robotaxi即将开启共享出行的平民化时代,上汽同步规划了“软件个性化”与“硬件个性化”的双阶路径:前者通过AI驱动的车载生态,让用户像定制手机APP一样定义车内体验,使汽车成为“第三生活空间”;后者依托可拓展的电子电气架构,允许用户自由选择硬件模块,让车辆从交通工具升级为“可生长的生活伙伴”。
这种“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对症定制”的思维,打破了传统车企“用一款车打天下”的惯性,建立起“千人千面”的产品价值坐标系。
发布会现场对“第二辆车”场景的着重描绘,正是这种思维的具象化:当通勤不再是汽车的唯一使命,当车辆需要承载用户的生活态度与社交属性,上汽的产品定义就从“满足功能性需求”转向“构建情感连接”。Cyberster的敞篷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性能炫耀,而是为都市青年打造的“移动社交名片”;星际X的全场景智能座舱,也不仅仅是技术堆料,而是针对家庭用户设计的“亲子互动空间”。这种转变的技术支撑,是上汽在智能电动架构、AI算法、软件生态等领域的十年深耕——当电动车的“三电”技术实现平权之后,上汽正在用“场景定义汽车”的新逻辑,重新划分智能出行的价值赛道。
从“懂车”到“懂人”,表面看是定位语句的调整,本质却是整个产业逻辑的重构。当汽车从“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进化为“移动的智能空间”,上汽意识到,平权的终极形态不是让所有人拥有相同的功能,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按需获取独特的价值。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需要技术储备的支撑,更需要组织架构、研发体系乃至企业文化的全面革新——就像那枚“从内打破”的鸡蛋,上汽正在用对用户需求的深度解构,完成从制造企业到“出行价值共创者”的自我重塑。
不是绑定热点,而是能力共创
在这场发布会的技术叙事之外,还有一场暗藏深意的“智驾天团集结”——当地平线、华为、Momenta等行业顶尖伙伴以“地大华魔”的戏称并肩亮相,这场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实则是上汽向智能汽车生态架构师的关键身份跃迁。
与传统车企单一绑定某家供应商不同,上汽构建的全栈式智驾体系如同“分布式神经系统”:地平线、华为、Momenta、大疆——四大技术路线在统一的线控底盘VMC与星云架构上兼容运行,如同不同神经元在同一神经网络中各司其职。
这种“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兼收并蓄”的策略,让上汽的智驾系统既能覆盖从L2+到L4的全场景需求,又能根据不同品牌调性定制体验:智己的极致科技感、奥迪的豪华稳重感、宝骏的实用亲民感,都能在同一技术底座上生长出独特的“驾驶性格”。
当视线转向智能座舱,银河全栈座舱3.0系统正在演示“无感化手车互联”:一部华为手机轻轻贴近中控台,导航信息瞬间投屏至27英寸巨幅屏幕,OPPO手表的运动数据同步唤醒座舱的健康监测模式,苹果耳机的音乐播放列表自动匹配车内音响的环绕音效。
这种“告别手机支架”的体验背后,是上汽对“连接”的重新定义——传统车企的手机互联常停留在镜像投射,而上汽选择打通底层数据协议,让鸿蒙、安卓、iOS三大系统在银河3.0的架构中实现“语言互通”。市场覆盖率超90%的手机品牌适配,意味着无论用户手持哪款设备,都能获得“把智能座舱装进口袋”的无缝体验。正如贾健旭口中所说的:“我们不是搞联名营销,而是带着各自的‘技术嫁妆’来共创——地平线的算力、华为的算法、大疆的场景理解,都是这个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开放思维在AI情感交互领域展现得更为彻底。当其他车企还在比拼语音识别速度时,上汽的AI汽车已能通过驾驶习惯自学习,在用户长途驾驶时主动调低空调温度、播放提神音乐;遇到暴雨天气,系统会根据历史数据推荐更稳妥的跟车距离,并同步向手机发送沿途充电桩信息。
这些“懂你”的细节,源于上汽将大模型能力与四大智驾伙伴的数据优势深度融合——Momenta的路况感知数据训练AI的场景预判,地平线的算力支撑实时决策,华为的语音交互算法赋予情感化表达,大疆的无人机视角补充三维环境建模。这种“不是绑定单一技术,而是编织能力网络”的做法,让每辆上汽车都成为“可成长的AI伙伴”,既能执行精准的智驾指令,又能像“贾维斯”一样读懂用户的情绪需求。
当行业还在争论“自研还是外购”时,上汽的生态策略早已超越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打通而非绑定”的智慧,既避免了单一供应商的风险,又激活了生态网络的协同效应——当华为的智驾算法、地平线的芯片、大疆的场景数据在同一架构中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受益的是能按需选择“智驾套餐”的用户。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上汽的“朋友圈”战略揭示了一个关键认知:在智能汽车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绑定某个热点技术,而在于打造让多元技术共生共荣的“数字生态”。就像那枚从内打破的鸡蛋,当传统车企的边界被开放架构重新定义,当技术合作从“零和博弈”走向“价值共创”,上汽正在证明: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从不需要“绑定巨头”的安全感,而是需要“打通任督二脉”的共生力。
不是堆料产品,而是安全的“兜底”
当智能驾驶浪潮席卷汽车工业,技术的堆砌不再是竞争力的唯一标尺——真正的价值,在于让尖端技术从实验室走进真实场景,成为用户触手可及的安全守护。上汽对智能驾驶的理解,始于一个朴素的认知:安全是技术平权的底线,更是所有智能化的前提。在“安全3.0”理念下,上汽用“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的三阶安全逻辑,重新定义了汽车安全的内涵,让技术不仅有硬核实力,更有触达人心的温度。
在“不怕撞”的底层架构上,上汽以“钢筋铁骨”般的硬件标准打造移动堡垒。不同于传统安全标准的区域化差异,上汽将全球最严苛的安全要求熔铸于车身结构,从超高强度钢材的比例到热成型工艺的精度,构建起“唯一标准”的物理安全屏障。这种“不怕撞”的底气,是让用户在日常通勤、高速巡航等全场景中,都能感知到的“稳稳的安全感”——就像给汽车穿上了“隐形盔甲”,把被动安全的可靠性刻进每一寸车身。
而当主动安全技术成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战场,上汽的“不会撞”哲学则展现出对技术落地的精准把控。自主研发的ADAS系统与VMC(车辆运动控制)技术,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千万次真实路况数据的训练,实现了从“识别风险”到“主动化解”的进化。比如在暴雨夜的弯道会车、城市道路的“鬼探头”场景中,系统能以毫秒级响应提前介入,将事故概率从行业平均的99%推向99.999%的极致安全区间。这种“不会撞”的主动防御,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让用户逐渐放下焦虑的“智能守护者”,让驾驶从“提心吊胆”变为“从容不迫”。
即便面对万分之一的极端场景,上汽的“撞了也不怕”方案依然展现出全链路的安全冗余设计。区别于单一系统的独立保护,上汽打通底盘、动力、电子架构的跨系统协同,构建了“精冗余”的安全控制体系。当意外发生时,冗余的线控底盘系统能确保转向、制动的稳定执行,电池安全的多重防护机制能杜绝短路风险,甚至座椅、气囊的联动保护也经过千万次碰撞模拟优化。这种“撞了也不怕”的底气,是技术落地时对“最坏情况”的周全考量,让安全保护从“单点防御”升级为“立体守护”。
上汽的安全三阶论,本质上是“技术平权”理念的具象化——不是用高端配置制造技术壁垒,而是让每一位用户都能享受同等的安全保障。从钢筋铁骨的物理安全到主动预防的智能安全,再到冗余保护的终极安全,每一步都紧扣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痛点,让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而是融入日常驾驶的“安全伙伴”。这种从“研发驱动”到“用户共创”的转变,正源于上汽对“技术落地”的深刻理解:好的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堆积,而是能让用户在每一次启动、每一次转向、每一次紧急制动中,都能真切感受到的“安全确定性”。
结语:黄浦江畔的“鸡蛋梗”,终究成了上汽自我革新的注脚——当蛋壳从内部裂开,露出的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汽车价值”的重新生长。这场没有噱头的发布会,用“安全3.0”的扎实架构、“地大华魔”的生态协同、“场景定义汽车”的用户视角,完成了一次静默的宣言:巨头的转型,从来不是推翻重来的激进,而是从理念到体系的“内生性进化”。物理层面的“不怕撞”、智能层面的“不会撞”、冗余层面的“撞了也不怕”,三重安全逻辑织就的,是对“技术平权”最朴素的坚守;而开放生态的构建、用户共创的落地,则让“懂车更懂你”超越口号,成为可触摸的价值坐标。
当行业还在争论传统车企能否“被颠覆”,上汽用“主动破壳”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的巨头信仰,不在于过往的王冠,而在于打破自身边界的勇气。
来源:Auto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