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是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尤其高发于跑步、骑行、登山等运动人群。作为连接髋部与膝关节的重要筋膜结构,髂胫束的过度摩擦或压迫会导致局部炎症及功能障碍。本文从症状体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三
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是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尤其高发于跑步、骑行、登山等运动人群。作为连接髋部与膝关节的重要筋膜结构,髂胫束的过度摩擦或压迫会导致局部炎症及功能障碍。本文从症状体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三方面展开,帮助大众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1、典型疼痛特征
位置:疼痛集中于膝关节外侧上方2~3 cm处(股骨外上髁附近),部分患者可放射至大腿或小腿外侧。
触发动作:
屈膝20-30°时疼痛最剧烈,如上下楼梯、下坡跑或久坐后站立;
跑步中后期疼痛加重,严重者步行时亦感不适。
伴随症状:局部肿胀、紧绷感,部分患者出现髋关节弹响或膝关节无力。
2、体征与功能异常
触诊压痛:沿髂胫束走行方向按压,股骨外上髁处有明显压痛,可能触及增厚的纤维束。
①Noble挤压试验(Noble Compression Test)
检查步骤:
体位: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至90°。
施压:检查者用拇指按压股骨外侧髁(膝关节外侧上方2-3 cm处),另一手握住踝关节。
动作:被动缓慢伸膝至30°左右。
阳性表现:膝关节伸直至30°时出现剧烈疼痛,疼痛位置与患者日常活动(如下坡跑)时一致。
临床意义:提示髂胫束与股骨外上髁摩擦引发炎症,是ITBS的典型体征。
注意事项:需与半月板损伤鉴别,避免按压力度过大导致假阳性。
②Ober征(Ober Test)
检查步骤:
体位:患者健侧卧位(健肢在下并屈曲以稳定骨盆),患肢在上。
动作:检查者托住患肢踝部,被动外展、后伸髋关节,再缓慢内收下肢至自然下垂。
阳性表现:患肢无法内收至检查床或超过身体中线,大腿外侧紧绷感明显。
临床意义:提示髂胫束紧张或阔筋膜张肌挛缩,是ITBS的重要力学诱因。
注意事项:检查时需固定骨盆防止代偿,对比双侧结果更可靠。
③改良Thomas试验(Modified Thomas Test)
检查步骤:
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边缘,双手抱紧健侧膝至胸前以固定腰椎。
观察:患侧下肢自然下垂,观察髋关节伸展角度及大腿是否外展或屈曲。
阳性表现:
髋关节未完全伸展(大腿与床面存在间隙):提示髂腰肌紧张。
大腿外展>15°:提示髂胫束紧张。
膝关节屈曲>90°:提示股直肌短缩。
临床意义:评估髋周肌群失衡对髂胫束张力的影响,指导康复训练方向。
注意事项:动作需缓慢避免牵拉伤,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影像学辅助诊断
MRI:显示髂胫束增厚、周围水肿及滑囊炎(T2加权高信号),是诊断的金标准;
超声:动态观察髂胫束与股骨外上髁的摩擦情况,并引导局部封闭治疗。
1、急性期:控制炎症与疼痛
制动与冰敷:停止引发疼痛的活动,每2小时冰敷15分钟以减少肿胀;
药物干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炎症;顽固性疼痛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2、亚急性期:松解与功能恢复
软组织松解:
泡沫轴按摩:侧卧位滚动大腿外侧髂胫束,避开股骨外上髁痛点;
筋膜刀/手法松解:物理治疗师针对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进行深度松解。
牵伸训练:
站立交叉拉伸:患侧腿交叉至健侧后方,躯干向健侧弯曲,维持30秒;
梨状肌拉伸:仰卧位屈膝,将患侧踝关节置于健侧膝上,向胸部方向牵拉。
3、慢性期:强化肌力与运动模式矫正
臀肌强化:
蚌式开合:侧卧位屈髋屈膝,抗阻外展髋关节(弹力带辅助),每组15次;
单腿臀桥:仰卧位单腿支撑抬臀,增强臀大肌与核心稳定性。
下肢力线矫正:
侧向行走训练:屈膝半蹲位横向移动,脚尖始终朝前,纠正膝内扣;
单腿平衡训练:患肢支撑,健肢向后摆动,提升膝关节动态控制能力。
4、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须在医疗建议下进行)
适应症:持续疼痛超过6个月、影像学显示严重粘连或结构异常。
术式:关节镜下髂胫束松解术或滑囊切除术,术后需结合渐进性康复训练。
运动调整:
避免单一方向跑动(如环形跑道),减少下坡跑频率;
选择缓震跑鞋,定期更换磨损鞋底。
热身与放松:
运动前后动态拉伸髂胫束及臀肌,使用泡沫轴放松大腿外侧肌群;
高强度运动后冰敷预防炎症累积。
长期监测:
定期评估髋关节外展肌力(如单腿站立测试),及时纠正肌力失衡。
髂胫束综合征的康复需兼顾炎症控制、筋膜松解与生物力学矫正。早期识别症状并采取阶梯化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而强化臀肌与优化运动模式是预防复发的核心。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尽早就医进行个体化评估与干预。
供稿:特诊科膝关节病&运动减重特需门诊 黄晓阳 副主任医师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