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莆田的一些高仿鞋,成本也就五十到八十块,贴上假标、配上伪造的防伪码和包装盒,摇身一变就能以正品两三折的价格卖出去,轻轻松松标价几百甚至上千,利润翻十倍都是家常便饭。
假货,说起来就让人咬牙切齿的东西。
但他本身却有着2400%暴利!
甚至有些人明知道是假货,但还是争相购买。
是真傻还是装糊涂?
«——【·实在是暴利·】——»
如今假货简直无孔不入,哪儿都有它的影子。
福建莆田的一些高仿鞋,成本也就五十到八十块,贴上假标、配上伪造的防伪码和包装盒,摇身一变就能以正品两三折的价格卖出去,轻轻松松标价几百甚至上千,利润翻十倍都是家常便饭。
更黑的是那些大牌化妆品,回收的正品空瓶里灌上凡士林掺香精,成本不超过三块钱,放到直播间,主播几句忽悠,就能当成千元大牌卖。
还有广州白云皮具城的高仿包,原价几万的LV、香奈儿,在这两千块就能拿下,成本更是低得吓人。
服装也一样黑,成本五十块的裙子挂个假标签,直播间敢喊价八百,利润直达2400%——这哪是做生意,这根本是开机印钞票。
但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明明很多人心里清楚是假货,却还是抢着下单、踊跃捧场。
«——【· 花小钱装大杯·】——»
正品一件奢侈品T恤动辄四五千,高仿的却只要两三百;专柜一只经典款包包可能得攒半年工资,而假货呢,不过是一顿火锅的钱。
对于现在压力山大的年轻人来说,工资不见涨、房租年年升,要想在朋友圈里不“掉面儿”,假货就成了性价比之选。
他们买一件仿得极像的明星同款T恤,涂一支颜色几乎无差的大牌替代口红,走在街上、发在社交媒体上,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是真是假。
自己心里还偷着乐,仿佛用几十块钱就蹭到了月薪五万的生活质感。
这种“性价比幻觉”正中当下很多人的下怀——现实生活压力大,但谁也不愿意被看低。
尤其是现在这个什么都能“晒”的年代,社交媒体早就不再是分享生活,反而成了很多人的面子竞技场。
旅游打卡、网红餐厅、名牌穿搭、节日礼物……每一条动态都在无声地较量。
越来越多人被这种“氛围消费”绑架——别人去了三亚度假,我得发个高级酒店定位;别人背了新款包包,我也不能显得太寒酸。
哪怕买的是假货,拍照片时必须选好角度、修好图片,看起来得和真的一模一样。
而假货市场正是死死抓住了这群人的心理,把“模仿”做成了一门暴利生意。
他们告诉你,“十分之一的价格,就能拥有同款人生”“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是看不出的面子”。
于是,有人沉溺于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自我满足中,甚至形成习惯——买假鞋、假化妆品、假耳机,还自我安慰起来,“这质量完全可以”“跟我之前在专柜试的差不多”。
不过大部分人愿意买,当然也有人不愿意争这面子工程,开始质疑监管部门哪去了。
«——【· 根本管不过来 ·】——»
监管部门不是不管,是真管不过来。
这年头假货商家比地鼠还精,封一个店铺,他拿亲戚身份证反手又注册三个新号;下架一个商品链接,他改个标题、换几张图,半夜又上架五个新链接。
有的甚至玩起私域流量,在微信群里发语音、搞秒杀,交易全部走个人转账,平台都监测不到。
更别说那些把服务器架在境外、货仓藏在居民楼里的,门一关、帘一拉,监管人员就算站门口都没证据进门。
你罚他十万,他昨晚一场直播就挣了五十万,罚金简直就是“入场费”,不痛不痒。
他们早算好了这笔账——被抓住是运气差,没被抓住就是日进斗金。有的老板甚至把罚款当成运营成本写进账里,一边交钱一边笑嘻嘻开新店。
这帮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短视频平台跳到小众电商,再从跨境网站卖到朋友圈。
今天联合执法端掉一个点,明天他在邻省换个品牌重新包装。这不是打假,这是打游击战,而且对方弹药比你足、套路比你多、跑得比你还快。
说到底,假货问题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也是个社会心态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看起来有面子”,贪图那种“捡漏的快感”,假货就永远有市场。
真正的改变,或许要从咱们自己开始——放下虚荣,看清真相,不买假、不捧假、不炫耀假。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对自己消费行为的清醒选择。
只有当我们不再用假货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个市场才会真正失去土壤。监管要严、平台要责、法律要硬,但最终,还得靠咱们普通人的共同觉悟。
别让假货,骗走了你的钱,还骗走了你的真实生活。
参考信源:
来源:时尚的大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