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美国政府今日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的挑衅行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法准则,正式宣布对美反制措施。自2025年4月12日零时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同步调升至125%。这是中国继2024
针对美国政府今日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的挑衅行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法准则,正式宣布对美反制措施。自2025年4月12日零时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同步调升至125%。这是中国继2024年实施第一轮反制措施后,针对美方持续升级经贸摩擦的正当防卫举措。
一、反制措施实施细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第十四条关于"对等反制"的法律规定,本次调整涉及美国输华的航空航天设备、农产品、化工制品等六大类商品共计1200余项。海关总署同步更新了《对美加征关税商品排除申报系统》,特别明确对国内紧缺的医疗物资、关键零部件等48项商品保留关税豁免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公告首次提出"市场阻断机制":鉴于当前125%的惩罚性关税已实质性阻断美国商品在华正常流通,若美方继续追加关税,中方将不再跟进加征,转而通过非关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这标志着我国反制策略从"关税对等"向"系统防御"的战术升级。
二、多部门联合回应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王受文在记者会上指出,美国本轮加税使中美平均关税水平突破历史峰值,直接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记录,美国自2018年以来对华实施的单边关税措施已累计被裁定违规达17次,但美方始终拒不执行裁决。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严正表态:"145%的关税壁垒不是‘公平竞争’,而是经济恐怖主义。中国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任何企图通过关税战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终将反噬美国自身。"
三、专家深度解析
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心主任杨国华教授分析指出,中方的"125%关税+非关税防御"组合拳具有三重战略考量:首先在道义层面坚守国际法治,其次在经济层面保护全产业链安全,最终在战略层面倒逼美方重回谈判桌。据其团队测算,当前税率下美国对华出口规模将萎缩至2023年的12%,而中国对美出口通过市场多元化已恢复至关税战前水平的83%。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经贸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为高关税额外支付的"中国税"累计已超5000亿美元,导致其核心通胀率持续高位运行。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与东盟的贸易额在过去三年实现年均18.7%的增长。
四、产业影响评估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预警显示,美国半导体设备、精密仪器等商品将完全退出中国市场。江苏某芯片制造企业负责人透露:"美方设备厂商已主动建议我们转道越南组装以规避关税,但我们在国产替代方面早有布局。"
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美国大豆进口归零,我国通过扩大巴西、俄罗斯进口及提升国产大豆产能,已实现食用油自给率87%的历史新高。黑龙江农垦集团今年春播面积较2022年增长210万亩,国产大豆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五、国际社会反应
日内瓦时间4月10日下午,包括欧盟、东盟在内的37个世贸组织成员联合发表声明,呼吁立即停止"破坏性关税竞赛"。金砖国家经贸部长紧急视频会议达成共识,将建立"非美元结算应急机制",维护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
【背景链接】中美关税战时间轴:
2018年7月 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方对等反制;
2020年1月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23年8月 美国重启301调查并加征半导体相关产品关税;
2024年6月 中国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
2025年4月 关税战进入第五轮升级。
来源:聼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