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的激烈争论,如同一颗投入餐饮行业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场争论从表面看,是双方对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的针锋相对,实则深刻反映出消费者对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信任、价值认知的深度关切。预制菜本身绝非原罪,它是现代
2025年9月,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的激烈争论,如同一颗投入餐饮行业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场争论从表面看,是双方对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的针锋相对,实则深刻反映出消费者对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信任、价值认知的深度关切。预制菜本身绝非原罪,它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高品质服务与质量支撑下的价格定位,也值得市场理性审视。
罗永浩的质疑并非无端发难。他在微博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悬赏征集证据,这一举动迅速点燃舆论。贾国龙虽迅速反击,开放后厨、扬言起诉,却未能平息风波。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西贝后厨使用的冷冻鱼包装,质疑其18个月保质期与“现做”宣传的矛盾,让西贝陷入“自证陷阱”,营业额暴跌、舆论一边倒。
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者对“真实”的强烈诉求。当餐厅用工业化产品伪装成“现炒现做”,当高价菜单背后是中央厨房的标准化输出,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餐费,更是对“独特体验”和“真实品质”的期待。信息不对称下,商家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犯,才是引发众怒的关键。媒体曝光的西贝后厨细节更具讽刺意味:厨师长承认部分菜品隔夜、羊腿肉生产日期为2024年、烤鱼原料撕开包装即用……这些与“100%现做”宣言的荒诞对比,彻底击碎了消费者信任。
预制菜并非餐饮行业的新鲜事物,它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肯德基的炸鸡到吉野家的牛肉饭,连锁餐饮的标准化早已依赖预加工技术。2024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界定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这一定义既为行业划清边界,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认知框架。
西贝采用的“中央厨房+门店现制”模式,是餐饮工业化的典型路径。其招牌菜牛大骨虽宣称“每天现煮”,但原料可能经过预处理;莜面虽现场手搓,但面粉可能来自标准化生产线。这种混合模式既能保证效率与口味稳定,又能通过“现做”叙事提升品牌溢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预制菜解决了餐饮行业效率与品质的平衡难题。它利用工业化生产优势,实现食材的标准化处理、规模化采购和集中加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出餐速度,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美味的需求。同时,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也保障了预制菜的品质和安全。
在这场争论中,西贝菜品价格备受争议。然而,从商业逻辑和消费者体验角度看,贵有贵的道理。高品质的服务是价格的重要支撑。走进西贝门店,温馨舒适的就餐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人员、细致入微的服务细节,儿童蜡笔儿童画册儿童围裙等等各种小周边都为小小消费者带来愉悦的用餐体验。从进门时的微笑问候,到用餐过程中的及时添水、换骨碟,再到餐后的满意调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消费者的尊重和关怀。这种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也是支撑价格的关键因素。西贝在食材选择上严格把关,注重食材的品质。为了确保食材的优质供应,西贝与众多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食材的产地、种植养殖过程、运输环节等进行严格监控。在菜品制作过程中,西贝遵循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每一道菜品都能达到高品质要求。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追求,使得西贝的菜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也为价格定位提供了有力依据。
罗永浩与贾国龙之争,为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预制菜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行业应以此为契机,加强标准建设,细化行业标准,让消费者清楚了解预制菜的使用范围和程度;企业要坚守诚信经营底线,主动公开信息,重建消费者信任;同时,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预制菜,理解高品质服务与质量支撑下的价格定位。只有这样,餐饮行业才能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美味的餐饮选择。
来源:经观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