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与乾隆长寿?他俩从不碰一样“东西”,其他皇帝却做不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00:08 1

摘要:在大清王朝的紫禁城内,有两位帝王却打破了这千古魔咒,他们不仅在位时间极长,更都活过了六十岁——一位是活了六十九岁的康熙,另一位是活了八十九岁的乾隆。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

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长寿,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历史的长河中,能在位久、享高寿的帝王却寥寥无几。他们坐拥天下,可以轻易地获得一切,却唯独无法留住生命。

从早亡的秦始皇到奢靡的隋炀帝,似乎权力的巅峰总是与生命的枯竭相伴。

在大清王朝的紫禁城内,有两位帝王却打破了这千古魔咒,他们不仅在位时间极长,更都活过了六十岁——一位是活了六十九岁的康熙,另一位是活了八十九岁的乾隆。

这两位清朝皇帝的长寿,在古代君主中是极为罕见的。与其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或是因勤政而心力交瘁的皇帝相比,他们仿佛掌握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养生秘诀。

这不禁让人好奇:他们究竟有何独到之处?难道真的有某种“仙丹”让他们长生不老?又或者,这背后隐藏着比任何丹药都更具价值的秘密?

01

在追寻这个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将目光投向那些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的帝王们。

历史上的皇帝们,为了长生不老,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秦始皇,这位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千古一帝,在晚年却被长生不老的幻想所困扰。

他派方士徐福东渡寻仙山,求仙药,最终却因服用含有大量重金属的“仙丹”而早早驾崩,年仅五十岁。他的雄心壮志,最终败给了对死亡的恐惧。

再看唐朝的君主们,从太宗到玄宗,许多人都在晚年沉迷于道家方术,服食所谓的“仙丹”。这些丹药大多由铅、汞等剧毒物质炼制而成,非但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死亡。唐穆宗三十岁英年早逝,唐武宗在服用丹药后性格大变,最终中毒身亡,这些都成为了历史的惨痛教训。

除了迷信丹药,许多皇帝的短命也源于过度劳累与纵情声色。明朝的嘉靖帝,虽然也曾沉迷炼丹,但他的身体是在长时间的熬夜与繁重的政务中被逐渐掏空的。

而那位以好色闻名的隋炀帝,则在穷奢极欲的享乐中,将自己的身体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最终在叛乱中丧命。他们的悲剧,是权力的反噬,是欲望的陷阱。

康熙与乾隆,这两位清朝帝王,却在同样的权力与诱惑面前,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没有被长生的幻梦所迷惑,也没有在无尽的享乐中迷失自我。

02

在康熙与乾隆两位帝王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中,他们都曾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同一个诱惑:长生不老的承诺。

这种承诺,通常由那些自称能炼制仙丹的道士、方士和江湖术士带来,他们用华丽的辞藻和虚假的“神迹”,试图打动这两位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君主。

不过,康熙与乾隆,这两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却不约而同地,做出了一个与其他大多数皇帝截然不同的决定。

康熙二十五年,紫禁城。

一个自称来自“神仙岛”的道士,通过内务府的关系,最终得到了觐见康熙皇帝的机会。这位道士身着玄色道袍,仙风道骨,他恭敬地跪在康熙面前,手中捧着一个精巧的檀木盒。

“陛下,贫道奉仙师之命,特来为陛下献上长生不老金丹。”道士的声音清亮而充满自信。

康熙放下手中的奏折,他的目光落在那个檀木盒上。他知道,这盒子里装的,正是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东西。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平静地问道:“此丹为何物所炼?”

道士昂首回答:“回陛下,此乃贫道师门秘传,以千年灵芝、万年人参为引,辅以金银铅汞等稀世珍材,于九九八十一日内,以三昧真火炼制而成。服之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康熙笑了笑,但那笑容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听起来倒是玄妙。朕听说,秦始皇当年也曾服食类似的丹药,结果如何?”

道士闻言,额头冒出一层冷汗,他支吾着回答:“陛下,秦皇所遇皆为凡人方士,所炼之丹并非真品。贫道之丹,绝非凡物。”

康熙没有再追问,他挥了挥手,示意内侍将那檀木盒拿走。他对道士说:“这丹药,朕暂且收下。不过,朕更相信一句话——‘食不厌精,劳不厌倦’。你且回去吧,朕自有安排。”

几天后,康熙召集了两位太医院的御医,以及一位精通西洋科学的传教士。他将那个檀木盒放在桌上,平静地说道:“你们都看看这丹药,它真的能让人长生不老吗?”

御医们纷纷拿起丹药,仔细辨认。他们知道,这些所谓的“仙丹”多由矿物质炼制,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无益。一位御医躬身禀告:“陛下,此丹药中含有大量朱砂、雄黄等物,长期服用恐伤及肾脏,绝非延年益寿之物。”

那位传教士则用他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陛下,根据我所学,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生命亦是如此。人若想长寿,唯有节制饮食、勤于锻炼。此等丹药,不过是江湖骗术,无科学依据。”

康熙听完,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他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提起过那枚所谓的“金丹”,甚至没有让人将它处理掉,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

03

康熙的养生之道,并非深奥的道家方术,而是简单、朴实而又极具科学性的生活准则。他从小就对身体力行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说过:“人若能省心、寡欲,则饮食起居自无病。”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却道出了他养生的核心思想:劳逸结合,心神宁静。

康熙早年,曾遭遇天花,差点因此丧命。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对健康愈发重视。但他追求的健康,不是通过求神拜佛,也不是通过服用丹药,而是通过自律和实践。

在饮食上,康熙并不像许多帝王那般追求山珍海味。他崇尚“食不厌精”,但更注重节制。他认为暴饮暴食是损害健康的罪魁祸首,因此在膳食上始终保持七分饱。他尤其喜爱清淡的食物,对油腻和重口味的菜肴敬而远之。

一次,内务府的官员为了讨好康熙,特意从江南采办了许多珍稀食材,精心烹制了一桌山珍海味。当这桌菜肴摆上御案时,康熙只是看了一眼,便眉头微皱。

他对随侍的太监说道:“撤下去吧,这些油腻之物,朕不喜。”

太监惊讶道:“陛下,这些都是内务府精心准备的,是江南的贡品。”

康熙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贡品也好,佳肴也罢,若伤了身体,又有何益?朕要的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不是一时的口腹之欲。凡食,惟当节之。”

除了饮食,康熙还酷爱运动。他并非在深宫中沉溺于安逸,而是热衷于骑马、射箭、狩猎。他经常率领军队在广袤的草原上驰骋,每一次狩猎,都是他锻炼身体、磨砺意志的机会。

康熙三十六年,他曾前往热河行宫避暑。在一次围猎中,他身手矫健,连射三箭,三只野兔应声而倒。随行的侍卫和大臣们都赞叹不已。

一位大臣恭维道:“陛下神射,天下无双!”

康熙却笑着摆了摆手:“这算得了什么?朕每日勤于练习,方能保持如此状态。朕的身体,并非天生强壮,而是日积月累,以劳养身的结果。你们也要多加锻炼,不要只知道在朝堂上动嘴皮子。”

他不仅自己运动,还鼓励大臣和皇子们也参与进来。他认为,一个强健的身体,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一个病弱的君主,如何能带领一个强大的帝国?

更重要的是,康熙的养生之道与他的勤政爱民、躬身实践的性格密不可分。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亲身考察黄河水患,亲身了解民情,这种“以劳养身”的理念,不仅让他治理了国家,也让他强健了体魄。

康熙三十四年,黄河决堤,灾情严重。康熙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毅然决定亲往灾区视察。他穿着朴素的便服,与随从们一起,步行在泥泞的田埂上,实地查看灾情。他与灾民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疾苦,亲自指挥防洪工作。

一位年迈的官员看着皇帝在烈日下奔波,忍不住劝道:“陛下,您是万金之躯,怎可如此劳累?若有闪失,社稷危矣。”

康熙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坚定地说:“朕若不亲眼所见,如何能知灾情的严重?朕若不亲身实践,如何能知治理的难处?这身体,越是劳累,越是强健。身劳而心安,才是真正的养生。”

他将养生融入到了他勤政的日常中,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他明白,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江山社稷。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世的帝王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04

时光荏苒,当乾隆登上皇位后,他也同样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长生不老”诱惑。

许多道士和方士都想复制当年那样的“成功”,用丹药来讨好这位新的君主。他们深知,对于帝王而言,没有什么比掌控生死更能打动人心。

可他们并不知道,乾隆自幼便受康熙祖父的言传身教,早已对这些虚妄之物有了清醒的认识。

那是乾隆登基后的第三年。一位自称能炼制出“青春不老药”的江湖道士,通过地方官员层层引荐,终于获得了一次觐见的机会。

他名叫张三道人,据说曾是某位仙人的弟子,擅长炼丹之术。他身着一袭绣有八卦图案的灰色道袍,头上束着木簪,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在御书房内,他恭敬地跪在乾隆面前,手中高举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檀木盒。

“陛下,贫道奉家师之命,特来为陛下献上长生不老仙丹。”张三道人声音洪亮,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此丹以九天之露、大地之髓为引,辅以千年太岁、万年人参等珍稀灵物,于九九八十一日内,以三昧真火炼制而成。服之可容颜永驻,精力充沛,甚至能返老还童,得享万年之寿。”

乾隆听着,脸上始终保持着一丝似笑非笑的表情。他没有立刻打开那檀木盒,而是平静地问道:“你这丹药,能让朕的江山永固吗?”

张三道人愣住了,他没想到乾隆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他原本准备了一大套说辞,都是关于丹药如何神奇,如何能让人长生不老。可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问的却是江山社稷,这让他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支吾着说:“陛下,此丹药……只关乎个人之寿,与江山社稷无关。”

乾隆的笑容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既然不能让朕的江山永固,那朕为何要追求个人之寿?”他站起身,走到御案前,拿起一份奏折,轻轻拍了拍,“朕的江山,是靠朕的勤政与智慧来稳固的,不是靠那些虚无缥缈的丹药。朕的身体,也是靠朕的节制与养心来维持的。”

他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道士带下去。“朕不需要什么仙丹,你回去吧。”

张三道人被侍卫架了出去,一路上还在不停地辩解,但他知道,这次的觐见,他彻底失败了。

这番对话在朝臣中传开后,许多人都为乾隆的清醒与远见所折服。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帝王,已经传承了康熙祖父对“丹药”的警惕与不屑。

事实上,乾隆从小就亲眼见证了康熙是如何对待那些所谓的“仙丹”。康熙曾告诉他:“那些道士,不过是利用人对死亡的恐惧来骗财。你若信了他们,不仅会赔上金钱,更会赔上性命。”

有一次,康熙皇帝将一位进献“仙丹”的道士召来,当着乾隆的面,当场将丹药碾碎,露出里面黑乎乎的铅汞之物。他对道士说:“你看看,这便是你所谓的仙丹。你可知,这些东西,于人无益,于身有害?”那位道士吓得跪地求饶。康熙没有惩罚他,只是淡淡地说:“回去吧,好好做人,别再用这些东西来欺骗世人。”

这段经历,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深知,所谓的“仙丹”,不过是那些贪图捷径的人们所自欺欺人的把戏。

在乾隆的执政时期,他也将养生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种依赖外物的捷径。他通过诗词书画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放松身心,通过节制饮食保持健康。

乾隆常常对身边的太监和宫女说:“你们看,这世间万物,皆有其道。一棵树,它要长得高大,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土壤肥沃。它不能指望别人给它施肥,它要靠自己扎根。人也一样,若想长寿,便要自己努力,不能依赖外物。”

他将自己的养生心得,总结为“四要”:“早起、饭后、睡前,皆有其道。

一要节制饮食,二要保持运动,三要心境平和,四要不信邪术。”

一次,一位御医向乾隆推荐一种“滋补圣品”,声称能大补元气。乾隆听后,只是笑着问道:“此物虽好,可若是日日服用,朕岂不是成了药罐子?朕更喜欢自己动手,自己去锻炼。你看朕,每日清晨,都会在御花园里散步,活动筋骨。这比任何滋补品都来得更有效。”

05

乾隆的养心之道,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那六次著名的“下江南”。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巡视地方、体察民情,但实际上,这也是他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绝佳方式。

每次下江南,他都会带着大批随从,一路游山玩水,欣赏大好河山。他在西湖边留下诗篇,在瘦西湖上泛舟,在苏州园林中流连忘返。这些旅途,让他的心胸变得开阔,也让他从繁重的宫廷生活中解脱出来。

有人说,乾隆的“养心”显得有些“奢侈”,甚至有些“享乐主义”的色彩,与康熙的“节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这恰恰反映了乾隆养生哲学的独特之处。他并非是为了长寿而刻意去忍耐和克制,而是将养生与生活、与乐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快乐的心情,才是最好的长寿药。

这种“养心”之道,也与乾隆的性格息息相关。他不像康熙那样充满危机感,而是自幼便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拥有强大的自信。他享受生活,也懂得如何让生活变得有情趣。他的养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责任。

在许多历史记载中,我们都能看到乾隆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极佳的精神状态。他喜欢与大臣们聊天,喜欢讲笑话,甚至在退位后,依然保持着对朝政的关注,但却不再亲力亲为。

他将权力交给了儿子嘉庆,自己则乐于享受天伦之乐。这种放下的智慧,也是他长寿的关键。他明白,权力固然重要,但过度执着,只会让心力交瘁。

乾隆的养生,是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结合。他既注重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饮食,又通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来滋养自己的心灵。他的养生之道,并非某种秘方,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人生的豁达。

与那些为了长生而服用丹药、沉迷声色的帝王相比,乾隆显然是清醒的。他深知,生命不是通过吞食某种神奇的药丸就能延续的,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通过养心、通过自律、通过享受来积累和滋养的。他的长寿,是他对生命哲学的最好诠释。

06

康熙与乾隆,这两位帝王能抵制“仙丹”的诱惑,并非仅仅出于某种直觉,而是源于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这种精神,在康熙身上尤为明显,并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

康熙十四年,紫禁城。

康熙皇帝正在宫中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习天文、数学。他指着一个地球仪,好奇地问道:“南先生,这世上真有如此遥远的国度?”

南怀仁躬身回答:“回陛下,确有其事。这些国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和知识体系。比如,在西方,我们有一门学问,叫作几何学,它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测量土地,建造宏伟的建筑。”

康熙听得入神,他让南怀仁详细讲解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不仅自己学,还让皇子们一同学习。他曾亲自考校皇子们的数学,甚至为了便于理解,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这种对西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康熙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次,一位道士向康熙进献了一种能“让人不惧水火”的符咒。他声称,只要将此符咒贴于身上,便能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为了证明其神奇,道士还打算现场表演。

康熙没有立刻相信,他只是平静地问道:“朕听说,万物皆有其理。水能灭火,刀能伤人,这是自然之理。你这符咒,能超越自然之理吗?”

道士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此乃仙家法术,自能超越凡俗之理。”

康熙微微一笑,他指着一堆木柴,对道士说:“那你将符咒贴于柴上,然后朕命人点燃。如果柴不着,朕便信你。”

道士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连连磕头,最终承认,所谓的“符咒”不过是唬人的把戏。康熙没有惩罚他,只是淡淡地说:“科学,才是真正能解释万物之理的学问。那些虚无缥缈的法术,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正是这种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理性的追求,让康熙对所谓的“仙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那些由铅、汞等矿物质炼制的丹药,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会毒害身体。他相信的是规律,是自然,而不是那些神神鬼鬼的说法。

康熙的这种理性思维,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孙子乾隆。乾隆从小便耳濡目染,见证了康熙对西方科学的推崇。他知道,自己的爷爷之所以能长寿,并非因为什么秘方,而是因为自律和智慧。

在乾隆的执政时期,他也曾遇到过无数试图向他兜售“仙丹”的江湖术士。但每一次,他都像康熙一样,用他那独有的幽默与智慧,将对方驳斥得体无完肤。

一次,一位自称能炼制“驻颜丹”的方士觐见乾隆。他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服下此丹,便能容颜永驻,青春不老。

乾隆听着,抚了抚自己的胡须,笑着问道:“朕听说,天地万物,皆有生老病死。这棵树,百年之后,尚且会枯萎。你这丹药,能让朕违背这天地之理吗?”

方士愣了一下,但很快又辩解道:“陛下,此乃仙家之物,自能逆天改命。”

乾隆摇了摇头,他指着御花园中的一棵古松,对身边的侍卫说:“你们看这棵松树,它经历了风霜雨雪,依然挺拔。朕觉得,这棵松树,才是长寿的最好证明。它的长寿,不是因为服用了什么丹药,而是因为它适应了自然,顺应了规律。”

他转过头,对那位方士说:“朕不需要什么驻颜丹。朕的容颜,由岁月来雕刻。朕的身体,由朕的自律来维持。你且回去吧,别再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欺骗世人。”

07

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内,已是古稀之年的乾隆皇帝正在与自己的儿子——后来的嘉庆皇帝,闲聊。此时,乾隆已将皇位禅让,但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关注着朝政。

嘉庆看着精神矍铄的父亲,忍不住问道:“皇阿玛,您为何能如此高寿?儿臣听说,历史上许多皇帝,都因政务繁重、劳心劳力而早逝。您一生勤政,却能得享高寿,这其中可有什么秘诀?”

乾隆捋了捋自己的长长的白须,笑了笑:“秘诀?哪有什么秘诀。”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起来:“你皇爷爷,康熙大帝,他当年就告诉我,‘人若能省心寡欲,则饮食起居自无病’。这句话,我一生都记在心里。”

他接着说道:“你皇爷爷的养生,是‘以劳养身’。他亲力亲为,狩猎、骑马,让身体始终保持着强健。他告诉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再宏大的抱负,也终将化为泡影。所以我常说,劳逸结合,才是长寿之道。”

嘉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而我呢,则更注重‘以养心为上’。”乾隆继续说道:“政务固然重要,但心之疲惫,远甚于身之劳累。我喜爱诗词书画,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品茗赏乐。这些,都是我用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方式。你可知,快乐的心情,才是最好的长寿药。”

嘉庆听着,脸上露出了敬佩的神色。

乾隆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接着说道:“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信鬼神,不迷信丹药。你皇爷爷当年,曾有人向他进献长生不老金丹,你皇爷爷看穿了那不过是江湖骗术。他告诉我,所谓的仙丹,不过是那些贪图捷径、逃避现实的人们所编织的谎言。”

“我继位之后,也曾有无数人向我献上各种奇奇怪怪的丹药。我从未服用。因为我明白,长寿,并非来自于吞食某种药丸,而是源于自己的自律与智慧。那些丹药,不过是铅汞之物,服用后只会损伤身体,甚至会让人性格大变。”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方的天际,感慨地说道:“许多帝王,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不惜耗费巨资,最终却在丹药的毒害下早早离世。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虚幻之上,而忽略了脚踏实地的生活。这便是他们短命的根本原因。”

“我与你皇爷爷,都坚信科学。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我们相信,只有遵循规律,才能获得健康。我们从不相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可以让我们违背自然之理。”

他转过身,语重心长地对嘉庆说道:“儿啊,记住皇阿玛的话。自律、节制、理性,这才是真正的长寿秘诀。不要贪图任何捷径,不要相信任何虚假的承诺。将养生融入你的生活,将智慧融入你的决策。这不仅是长寿之道,更是治国之道。”

嘉庆听完,跪在地上,郑重地磕了一个头:“儿臣明白了。儿臣定当谨记皇阿玛的教诲。”

来源:著作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