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严查中国走私案:欧盟应如何应对中国企业的扩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00:04 1

摘要:据欧盟检察官办公室披露,这起案件涉及持续八年的大规模海关欺诈——犯罪网络通过虚假申报货物价值(仅实际价值的10%-15%),逃避进口关税与增值税,形成系统性走私模式。

欧盟近期对来自中国的货物走私活动展开严厉打击,其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案件尤为典型。

调查人员在该港查获数千个集装箱,内装免税服装、鞋子及电动自行车,总价值高达2.5亿欧元。

据欧盟检察官办公室披露,这起案件涉及持续八年的大规模海关欺诈——犯罪网络通过虚假申报货物价值(仅实际价值的10%-15%),逃避进口关税与增值税,形成系统性走私模式。

欧洲检察官办公室负责人劳拉·科德鲁察·科韦西 (Laura Codruța Kövesi) 表示:“高度组织化的犯罪网络多年来一直专门从事此类欺诈活动。” (图片:picture alliance/ANE/Eurokinissi)

案件核心:比雷埃夫斯港的“卡利普佐行动”

今年六月底,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装箱突击搜查在此展开,查获超2400个中国集装箱。

六名个人已受指控,调查还指向海关官员的潜在参与。

欧盟检察官办公室强调,中国公民是该欺诈网络的主要幕后黑手,部分利润被转移至中国境内。

此案并非孤立事件。

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经济学家延斯·巴斯蒂安指出,类似案件在过去两年呈上升趋势,如荷兰的“电动自行车进口欺诈案”、意大利的“龙”销售税务欺诈案及德国的“化装舞会”案。

这些案件共同指向欧盟海关监管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中资控股的港口,如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流量可被大规模操纵。

若欧洲当局无法完全掌握港口基础设施,走私风险将显著增加。

据估算,仅比雷埃夫斯港八年内的关税损失就达8亿欧元。

巴斯蒂安强调,更严重的损害在于政治与企业声誉——中国在欧洲供应链中形成的“战略关卡”引发担忧。

比雷埃夫斯港的股权结构便凸显这一矛盾:中远海运集团通过2016年私有化进程持有51%股份(后增至67%),而希腊政府及私人投资者持有剩余股份。

中远集团在欧洲港口领域的扩张(如汉堡港托勒洛特码头25%股权)被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虽带来港口现代化效益,却也创造了税收欺诈的漏洞。

面对中国企业在欧洲港口的影响力,欧盟正加强监管。

2024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五项经济安全举措,包括修订《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以更严格监控关键基础设施。

专家呼吁强化海关合作、实施货物追溯机制,并要求中远集团等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否则可能面临经营许可吊销风险。

巴斯蒂安指出,征用中资港口股份在法律上几乎不可行,但需通过法律要求、行政透明度及定期报告义务限制其影响力。

比雷埃夫斯港的案例揭示了欧盟的脆弱性——十年前希腊政府在“三驾马车”救助政策下将港口出售给中远集团,当时缺乏真正的欧洲竞争对手。

如今,这种依赖关系在地缘政治冲突中可能成为风险点。

欧盟需在维护经济合作与防范系统性漏洞间寻求平衡,既要完善外国投资审查程序,也要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对中资企业的监管边界。

这场围绕比雷埃夫斯港的走私风暴,不仅暴露了欧盟海关的监管缺陷,更折射出全球供应链中权力与规则的复杂博弈。

来源:德国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