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这句话引发广大网友强烈不满,罗永浩更是发文犀利五问。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老板贾国龙二人的“预制菜”之战打得很是火热。
每次以为要休战的时候,又会重新燃起火苗。
这不,西贝公开发布致歉信,再一次将战役打响。
“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这句话引发广大网友强烈不满,罗永浩更是发文犀利五问。
尽管随着事件发酵,也许是预制菜相关规定有所进展,也许是罗永浩不想再将精力浪费在此,罗永浩最终表示不再追究。
但那句“西贝,只有顾客是现宰的”,却已深深烙进公众的记忆。
罗永浩VS西贝老板贾国龙
一切风波,始于一顿寻常的饭,一条不寻常的微博。
9月10日罗永浩吃过西贝后,在微博吐槽说“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此言一出,瞬间点燃了无数网友积压已久的共鸣。
舆论压力之下,西贝选择公开后厨以证“清白”。
殊不知,这一举动却让标准化、工业化的出餐流程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保质期18个月的鱼,24个月的牛肉……可谓是“越描越黑”。
让许多宝妈破防的是,带着1岁的宝宝吃着2岁的菜,本以为是健康的,结果岁数比自己宝宝还大。
“我打算在西贝旁边开一个东贝。
西贝炒不了的菜我东贝炒,西贝煲不了的汤我东贝煲。
一句话,西贝做得了的菜我东贝要做,西贝做不了的菜我更要做。
新鲜食材,当天现炒,这,就是——东贝。”
事态进一步升级,西贝关闭直播,老板贾国龙出面道歉,表态要学胖东来,彻底整改。
当时罗永浩还发文表示 “自己有别的事要忙,希望西贝真的能改,这事就先翻篇”,大家都以为这场争议要落幕了。
可随即这条道歉信息被爆出后半部分,说“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
二人的战争再次爆发,估计罗永浩也没想到,只是作为一个顾客抱怨了几句,就被骂得狗血喷头,还被扣上了网络黑社会的帽子。
罗永浩再次发文,要“一战到底”。
这也怪不得罗永浩追着不放,毕竟西贝老板可是发动公司全员大战罗永浩。
西贝老板把重心放错了地方,以为他的敌人是罗永浩,其实罗永浩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而西贝背后除了员工,空无一人。
这场战役胜负其实很明显,从西贝老板因顾客的一句吐槽上纲上线,便知结果会是怎样。
最终西贝发布致歉信,罗永浩也表示不再追究,这二人之间的“恩怨”暂时放下。
可问题是:罗永浩停手了,千万消费者的委屈,该找谁要说法?
去饭馆吃饭,期待的是什么?
其实,人们对餐馆的期待,很简单,不过是 “吃得安心、吃得值、吃得不扫兴” 这三句话。
第一份期待:这顿饭,得“吃得安心”。
食材是否新鲜?
烹饪是否卫生?
尤其是带孩子、陪老人的家庭消费,安全永远是第一诉求。
哪怕是贵点,但吃得健康,消费者都能接受,只要吃得安心,消费者就愿意买单。
像西贝老板明确表态不是预制菜,却用的一年前的菜,两年前的肉,这样的行为无疑让消费者心寒。
信任一旦被破坏,重建远比想象中艰难。
第二份期待:这顿饭,得 “值这个价”。
消费者对 “值” 的定义,从来不是 “便宜”,而是 “匹配”。
就像你花 50 块买一杯咖啡,是因为它的豆子新鲜、口感好;
花 200 块买一件衣服,是因为它的面料和做工值这个钱。
吃饭也一样:如果是预制菜,只要价格合理、提前说清楚,未必不接受;
但如果收着 “现做” 的高价,卖着 “预制” 的货,这种 “不对等”,才是最让人不舒服的。
“我能接受便利店 10 块钱的预制饭团,因为我知道它是预制的,价格也摆在那;
但我不能接受西贝 100 块的预制牛肉粒,因为它没说,还收了我现做的钱。”
第三份期待:这顿饭,得“不扫兴”。
中国人的饭桌上,从来不止 “吃饭” 这一件事。
安徽的王阿姨去年春节,在某餐馆订了团圆饭。
本来想着 “不用自己做饭,一家人能轻松点”,结果到了餐厅,刚坐下 15 分钟,菜就全上齐了。
饺子咬开里面是凉的,炖鸡的肉特别柴,像放了很久的。
孩子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说 “不如奶奶做的好吃”。
好好的团圆饭,因为这顿速食变得没滋没味,“早知道是预制菜,我宁愿在家忙一天,至少吃得开心”。
我们去饭馆吃饭,很多时候吃的是场景:
朋友聚会,要的是 “边吃边聊” 的热闹,菜要是现做的,慢慢上、慢慢吃,才有氛围;
情侣约会,要的是 “精致用心” 的感觉,哪怕菜少一点,只要新鲜好吃,就觉得浪漫;
公司团建,要的是 “热热闹闹” 的归属感,菜要是热乎的、可口的,大家才能吃得开心、聊得投机。
这些场景里,食物是载体,情感才是核心。
如果菜是预制的、冷冰冰的,哪怕价格再低,也少了那份人情味,自然就扫了兴。
坦诚一点,才是双赢
事实上,大家对预制菜,从来不是 “一刀切” 的排斥。
像萨莉亚、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从不掩饰使用预制的事实,但仍拥有大批忠实客户。
究其原因,是明明白白消费,公公开开定价。
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自愿选择,自然买单无碍。
预制菜本身没错,它能节省时间,也能保证口味的稳定,适合快节奏的生活。
消费者真正反感的,是 “被欺骗”—— 是商家用 “现做”“新鲜” 做宣传,背地里却用预制菜;
是花了现做的钱,吃的却是预制的菜;
是以为 “给孩子吃的是最好的”,结果却是 “放了很久的存货”。
就像罗永浩所说:
“我不反对预制菜,图方便图省事的时候,我甚至很喜欢预制菜。
我只是主张餐饮企业用预制菜,要给消费者知情权,不能冒充现做的新鲜菜肴。”
这说出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声,消费者有知情权,也有选择权。
商家与其费尽心机 “藏着掖着”,不如大大方方告知顾客:
“这道菜是预制的,这道菜是现做的。”
坦诚从不是缺点,而是留住顾客的优点。
富兰克林曾说:
“诚信是最好的策略。”
对餐饮商家而言,明确告知预制菜使用情况,看似可能失去部分追求现做的顾客,实则能收获更稳定的客群。
那些认可预制菜便捷性的消费者会因为透明选择你,那些偏好现做的顾客也会因为你的诚信而尊重你,至少不会因被欺骗而产生反感。
食物里藏着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人心。
当商家愿意坦诚标注预制菜,当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预制菜就能在餐饮市场找到合理位置。
现做有现做的温度,预制有预制的便捷,关键是让消费者知情,让价格匹配价值。
毕竟,吃饭这件事,吃得明白比吃得精致更重要,赢得信任比短期获利更长久。
愿每一家餐馆都能坦诚面对食客,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明明白白消费。
让食物回归本真的味道,让餐饮充满真诚的温度。
因为最好的饭菜,永远带着诚信的香气。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智慧锦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