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道理都懂,为什么做不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22:47 1

摘要:她说:“黑面老师,我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我不知道怎么把握这其中的度。”

在辅导一位刚创业女生的时候,我提起范蠡的名句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她说:“黑面老师,我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我不知道怎么把握这其中的度。”

我觉得她说得太好了,她提到了度。

范蠡这句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又怎么实践出来?

字面上,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

“人弃我取”,人人都远离的事物,往往意味着价值被低估,你只要能看懂这个事物的价值,就该果断出手。从历史上看,伟大的公司往往诞生于危机之中,例如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说,“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萧条中度过的”。

“人取我予”,当然不是说别人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而是你一定要先输出价值,而且是别人需要的价值,别人才会给你你需要的价值。本质上,这与老子说的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的意思是一致的。

但问题在于,大家都懂道理,为什么却很难做到?

其实就在于我们不知道这个 “度”,这个度不是指道理本身的度,而是我们真正所能理解的道理的度。

这个度是什么,其实是三个维度 —— 认知、人性、能力。

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看懂价值” 需要超越大众的信息差与判断力

就拿范蠡来说,年轻时候与文种一起到越国,这个时候判断的是 “东南有霸业”,认为吴越必定会崛起。

那么到底选择吴还是越呢?因为吴国有伍子胥,他们到了人才相对更为匮乏的越国。

这种超越常人的判断力,范蠡有,文种也有。

越国战败,勾践欲自刎,范蠡与文种力排众议,劝勾践入吴为奴,取得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时候,越国上下普遍缺乏信心,但范蠡与文种坚信越国会崛起。

这个时候,两人都有超越常人的判断力。

再后来,越国灭吴,范蠡弃官而去,而文种却没能及时离开,被勾践赐死。

这个时候,两人判断力出现了巨大的差别。

所以道理虽然很简单,但什么时候该取,什么时候该弃?取什么,弃什么?

人人都说短视频与直播是风口,那是不是就不要做直播和短视频了?

现在看似人人都去卷直播和短视频,但真正去做好内容、输出价值的又有几个?

人人都说房地产不行了,那是不是房地产值得去抄底了?

抄底这个事,马云都会判断错,我们凭什么认为我们自己就行了?

马云投资恒大足球的时候,说 “中国足球都烂成这样了,还能再烂到哪里去?”

结果呢,他认为的谷底居然是这些年来的高点。

我们也不能简单认为,和大众反着来就是对的,而是要知道,我们具体在哪些点是应该反着来。

刘备与庞统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以宽对急,以仁制暴,以诚信克诡诈。

刘备的反,都是有具体对标和操作的点。

我们知道自己受认知的限制,首先是要知道自己认知的范围,而不是盲目去扩充认知。

认知这玩意儿,不是看几本书、几个视频就能提升的,它需要生活体验的积累,急不得的。

人性鸿沟:反本能的选择,要对抗 “恐惧” 与 “贪婪” 的双重拉扯

“人弃我取” 对抗的是 “恐惧本能”,“人取我予” 对抗的是 “贪婪本能”。

人的意志与本能对抗的过程,往往是充斥失败的过程,这会让人很痛苦。

克服恐惧是痛苦的。

当行业衰退、市场低迷的时候,环境传递的信号是 “危险”,人的本能就是要躲避危险,这个时候逆流而上不光需要莫大的勇气,还需要强大的信心。

可众人都失去信心的时候,还能有信心满满的人有几个呢?

克服贪婪更痛苦。

其实大家都知道要先输出价值,要先对别人有用。

可人的本能会驱使自己去计算及时收益。

炒股的天天看盘,计算着自己涨了多少或者跌了多少;

做生意的,天天算账,看自己赚了还是赔了;

发条视频,恨不得隔几分钟就看涨了多少播放量、涨了几个粉丝......

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安慰自己,没有达到期许的收益是正常的,毕竟需要时间积累。

可一个月、两个月后呢?

你会推翻你之前的想法,你开始怀疑先输出后得到这条理论可能根本就行不通,你开始觉得一定要有套路......

而神奇的是,你上了套路,居然立竿见影,于是,你彻底抛弃了最初的理想。

直到某一天,你狠狠地跌落下来,才发现这条看起来快捷的路上,遍布着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泥潭。

其实我说的不是你,而是曾经的自己。

能力鸿沟:“果断出手” 与 “输出价值”,需要匹配落地的资源与行动力

即便看懂价值、克服人性,最终仍会卡在 “做不到”。

人弃我取,需要资金、人力、渠道等资源的配合。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积累的时候,就算是看到机会,还是很难把握住。

大约是 2003 年,我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个黄金位置居然是一座公厕,而公厕的背后居然有一大片荒地。我当时想,要是把这片地拿下来,改造成商铺多好。

我开始到处筹钱、找人合作。事情成了没有?没有!

那个时候,房地产还没爆发,银行也贷不到款,别人都笑我是疯了。

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还是没能成。

后来这片地被一个老板买下来,改造成了商场,我和这位老板成为朋友是在又过了好几年之后的事了。

所以,当你没有足够资源积累的时候,你看到也做不到,而机会是不会等你的。

而人取我予,需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别人需要的价值(如解决某个痛点的产品、降低经营成本的某种服务),不是 “想给就能给”,而是需要专业技能、产品研发、服务能力的支撑。

查理・芒格有个著名的 “能力圈” 理论,就是我们需要识别我们的能力范围,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去做事。

所以重要的还不是发现需求,而是发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用户需求。

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了解,可惜,了解自己是从古至今的难题之一。

这里多提一点,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显性资源和显性能力,却忽略了自己本身拥有的东西,比如健康的身体、相对充裕的时间、推理和思考能力、倾听和表达能力等。

我们拥有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掉的,但这些东西是能创造价值的。

以上说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知道就可以的,都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和深度探索后的积累。

来源:黑面郎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