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被海量碎片化信息裹挟,逐渐忽视生活中基本而重要的常识。但这些常识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内心笃定的基石。为此,深圳图书馆策划举办“常识的回归”系列知识分享活动,邀请科学、哲学、历史、自然等领域的资深学者,展开具有独立见解的
仰望星空,
你是否思考过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宇宙中?
俯察大地,
你是否想象过脚下这片热土上多样的地质景观如何演变?
回望历史,
你是否曾追问那些照亮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种从何而来,
那些关乎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怎样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在当今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被海量碎片化信息裹挟,逐渐忽视生活中基本而重要的常识。但这些常识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内心笃定的基石。为此,深圳图书馆策划举办“常识的回归”系列知识分享活动,邀请科学、哲学、历史、自然等领域的资深学者,展开具有独立见解的常识性知识分享,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回归常识,找回生活的本真与意义。
首讲预告
9月20日(周六)下午3点,“常识的回归”系列知识分享首场活动即将开启!深圳科学技术馆馆长、深圳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郑永春将带领大家踏上一场跨越尺度的思维之旅。在“无穷之旅”中,我们将找回对世界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想象。这不仅是一场科学讲座,更是一次思想的远征。
活动主题
什么是宇宙: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活动时间
9月20日(周六)15:00-17:00
活动地点
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南书房
活动对象
活动面向8岁及以上读者开放
参与方式
线下参与,无需预约,现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坐满为止
主讲嘉宾
郑永春
博士,深圳科学技术馆馆长,深圳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原主任。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科学教育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400多篇,著有《神奇的新能源》《科学原来这样学》《浩瀚的宇宙密码》《火星零距离》等20多本科普图书。获评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作品曾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
主持嘉宾
南兆旭
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理事
深圳自然博物馆筹建办主任
从微观到宏观:
重新思考人类的位置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微不可见的粒子到浩瀚无垠的宇宙,从原子核的飞米尺度到465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边界,每一个尺度都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奥秘。人类如何认知这些“无穷小”与“无穷大”?我们在这广阔宇宙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从微观世界启程:借助显微镜的发展史,走进细胞、分子、原子甚至夸克的世界,理解“空隙中的分子王国”,探索人类对微观认知的极限。
17世纪,伽利略制作了复式显微镜“小眼睛”,放大倍率约30倍,他观察到了昆虫的复眼结构。
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第一次用显微镜看到活体细胞的科学家,他的研究聚焦于细菌和原生动物,包括绿藻、牙菌斑、精子、有孔虫、线虫、轮虫等。
向宇宙深处进发:从中国空间站的高度,到“北斗”卫星的轨道,再到火星与太阳系的边缘,直至人类目前所能观测的最远天体——135亿光年外的HD1星系。
威廉·赫歇尔,1781年用自制的1.2米口径望远镜发现天王星。
发射于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宇航局主持建造的巨型空间天文台——口径2.4米、工作波长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由航天飞机运载升空。
重新思考人类的位置:借助卡尔·萨根笔下那枚“暗淡蓝点”的哲学意象,反思地球与人类在宇宙中的意义。
活动须知
1. 活动将进行拍摄,读者到达现场即视同接受群像、特写等拍摄及传播。
2. 请遵守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勿大声喧哗,勿将食品、饮料带入活动场地。活动过程中,请将手机等发声装置置于静音状态,勿随意进出走动。未经授权,请勿使用闪光灯或专业摄影设备。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3. 活动中嘉宾观点不代表深圳图书馆立场,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图书馆所有。
图片来源:郑永春老师讲座资料
整理:邹 璨
审校:王海涛、冯文炬
编辑:李 畅
审核:高长跑
深圳图书馆开放时间
中心馆
📍(福田区福中一路2001号)
🚍交通指南:
公交儿童医院、市民中心西站、莲花山公园站、市民中心站;
地铁3/4号线少年宫站D/E出口、2/4/8号线市民中心站C出口
北馆
📍 (龙华区腾龙路30号)
🚍交通指南:
地铁4/6号线红山站A1出口
💡国家法定节假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具体开放情况请参见网站通知。
💡网上图书馆、自助图书馆24小时提供服务。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