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今年刚满60岁的他,静静躺在棺椁里,面目安详、唇带微笑,就像沉浸在自己美好的睡梦中。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这个清明节,经历了一场亲人的离别。
在心里一直认为很亲的姨父,因为急性病发,长眠在这个春天里。
葬礼是送亲人最后一程,和他做最后的告别。
看到今年刚满60岁的他,静静躺在棺椁里,面目安详、唇带微笑,就像沉浸在自己美好的睡梦中。
我想,比起时时忍受病魔折磨的他,也许这是上天对他最好的安排吧。
葬礼上都是他的亲人,有年轻的、年老时、年中的,没有看到小孩子的身影;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种场所,即便再亲的亲人,也不要带上年幼的他们;就连去墓地,身体病弱的人,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都是不建议去的。
那些逝去的亲人,只要我们依然记得他,在心里还留着他的位置,他就一直存在。
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奶奶去世了,爸爸觉得孩子平日和奶奶很亲,葬礼上还能见到最后一面,于是带着孩子也一同参加了。
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发烧说胡话,连夜看急诊,折腾了一段时间,孩子才算慢慢恢复过来。
身边的老人都直言:孩子有“天眼”,参加葬礼、去墓地,会看到不干净的东西,撞上邪气。
其实,不带孩子参加葬礼或去墓地,并非出于迷信,而是基于儿童心理发展、情绪健康和认知能力的科学考量。
一是环境刺激带来负面影响。
葬礼上的哭声、哀乐会让孩子感官超负荷,引起应激反应,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下,高强度的
负面情绪会使儿童皮质醇水平骤升,影响长期情绪稳定性;
墓地陵园的阴郁气息,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受到惊吓、着凉感冒。
二是孩子情绪处理未成熟。
儿童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调节)在12岁前未发育完全,难以处理强烈的悲伤或恐惧情绪。
在父母亲人的痛哭场景中,孩子也会间接受到心理冲击。《睡眠医学》研究显示:暴露于葬礼的5-8岁儿童,夜间惊醒概率增加47%。
三是无法真正理解死亡。
孩子对死亡理解有限,他们无法懂得一个人去世,就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再也看不到了。
他们可能会认为死亡就是“睡着了”或者“去了很远的地方”,而这种模糊的死亡概念会存在潜在风险,给孩子带来分离焦虑,会害怕亲人睡着了不再醒来,父母短暂的离开再也看不见的担心等等。
除了墓地、葬礼,对于小朋友来说,尤其是年龄在2—7岁之间的儿童,她们正处于"魔法思维期",核心表现和特征就是“泛灵论”, 认为万物有生命、有意识;以下几个场所也尽量不要带孩子去:
① 密室逃脱/鬼屋之类的游戏场所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以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混淆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像一些虚拟现实的一些暴力游戏、密室逃脱等,千万不要带孩子去体验。
这些恐怖体验可容易引发孩子夜间恐怖症,也有数据显示,恐怖体验后,儿童PTSD症状发生率达22%。
替代方案:迪士尼等童话主题乐园等。
② 酒吧/KTV/棋牌室等成人化场所
朋友家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全家选在KTV给孩子庆生,大人孩子玩得很嗨皮,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家。
朋友说,接下来的一周发现,孩子精神状态明显不对,晚上入睡困难,放学回到家写作业注意力也不集中,总是分心跑神,那段时间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了。
其实,像酒吧、夜店、KTV乃至棋牌室等这些高度成人化的场所,是十分不建议带着孩子进入其中的:
一方面这些场所声音嘈杂,高分贝噪音一般会高于85分贝,已经开始损害儿童听力毛细胞;
鱼龙混杂、人员身份复杂,孩子处于这些密闭场合,被动吸入很多酒精、二手烟气息,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另一方面,过早让孩子接触这些娱乐、du bo的行为,引发孩子内部多巴胺系统紊乱,个性及身心的发育都会受到伤害。
替代方案:儿童音乐会、亲子活动场所
③ 存在卫生隐患的地方
去医院探望病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大人都是带着孩子一同前去的,对于一些科室,如妇产科,小朋友去看望小弟弟、小妹妹,只要时间逗留不进,也无可厚非。
但是像一些重度传染病的科室,孩子年纪小、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感染,建议不要随同一起前往了。
就有某机构的儿科数据显示,健康儿童随意进出医院后7天内患病率会提高28%。
还有一些未消毒的宠物市场、活禽市场,也会存在儿童感染的人畜共患病,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很多菜市场不允许贩卖活禽,就是基于卫生安全的考虑。
替代方案:动物园、海洋馆、医院(做好安全措施)。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经常外出探索的孩子在认知、社交和生理发展上会获得显著优势;
儿童在移动中学习效率比安静的坐着高3.2倍。
因此,经常“出去浪”的孩子,无论是对自身的神经发育、免疫力的提升、视力保护,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社交技能、抗压能力和创造力爆棚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儿童发展心理学提议,家长多带孩子去以下几个场所,无论是对孩子大脑智力的开发、视野的开阔,以及内在格局的构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大自然/户外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孩子都是“见风长”的。
户外运动和孩子的身高促进成正相关,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合成维生素D,这是促进孩子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事的孩子说自家娃,春暖花开的时候经常带着娃跑出去玩,一个春天窜高5、6厘米不止。
另外,孩子在户外感受到鸟语花香,不仅对心灵具有抚慰作用,而且晒太阳促进合成的血清素,会在夜间转化为褪黑素,促进孩子进行深度睡眠,调节生长激素的分泌。
每周给孩子安排一些“无目的的漫游”,让孩子的兴趣点在大自然中被激活,孩子通过向大自然学习、探索,发展自我积极的学习能力,对今后她们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第二,人文艺术馆
人文艺术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力,未来社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职业和技能都会被机器取代,但是一个人的审美力、创造力、情绪感知的能力,等等都会成为孩子的王者之力。
多带孩子去到人文艺术类的场所,如图书馆、书店、美术馆、剧院,对孩子审美力的培养都是不错的体验和提升。
而未来,审美能力是未来一项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第三,特色体验场所
孩子是通过游戏、玩耍来习得知识的,因此把孩子困在室内,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多带孩子接触一些不同的场所,不一定非常高端,比如带孩子去逛超市,认识商品的品类和定价,带孩子去菜市场,通过食材的选购、费用的支付,来提升孩子的数理方面的能力。
孩子在学龄前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敏感期,突然会对某项事物感兴趣,比如小男孩喜欢恐龙、昆虫,小女孩喜欢小动物,家长可以趁机进行引导和教育,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海洋馆,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对天文科技环境感兴趣的小朋友,多带着去科技馆、天文馆、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场所参观,观察学习,孩子也会对周围所处的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
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小孩子最好不要去?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