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懵了!本想治鼻炎,却被意外看出脑病…这些行为,一定要警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20:27 5

摘要: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杭州市中医药协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医学会儿童治未病与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主任中医师

孩子课堂老走神、成绩总垫底

王妈妈(化名)一直以为

这是孩子任性叛逆

没想到原本带娃

因过敏性鼻炎求医时

却被医生看出了端倪

“原来不是不听话,而是生病了!”

图源:发表情

本期专家

INTRO.

桑杲

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杭州市中医药协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医学会儿童治未病与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主任中医师

个人简介

从事中医医疗工作30余年,擅长中医内外治结合治疗小儿性早熟、矮小症、抽动障碍、肥胖症等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及脑病,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等。

1

绍兴妈妈带女儿来杭求医

本想治鼻炎,却意外看出脑病

近日,一位绍兴妈妈王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赶到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朝晖院区(杭州市儿童医院),没想到意外解开了困扰她多年的疑惑:“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一直垫底,不是不听话,而是生病了!”

而看出这个问题的,正是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桑杲教授。

图片由稿源提供

她在为孩子调理过敏性鼻炎时,敏锐捕捉到异常行为,经专业评估,女孩被确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这也反映出很多家长对儿童脑病认知不足的现实困境——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背后可能是需要干预的疾病。

2

从 “严重干扰课堂无法正常上学”

到“重返校园”

中西医结合破解儿童脑病难题

9岁男孩小宇(化名)最初只是频繁眨眼、扭脖子,家里没有重视,后来发展为不停清嗓子,严重到干扰课堂秩序,无法正常上学,这才到医院,被确诊为抽动症。

诊断是第一步,治疗更是艰难,家长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症状却越来越重,全家抱着希望来到杭州求医。

图片由AI生成

类似被儿童脑病长期困扰的家庭,在桑杲教授的门诊,并不少见。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孤独症谱系障碍等是临床常见的儿童脑病。不少家庭辗转求医,经过多年治疗难以改善。

在此背景下,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将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评估实现精准干预,为这类孩子开辟了诊疗新路径。

“以小宇为例,他属于难治性抽动症。从中医角度,他属于心肝火旺兼外邪入侵,长期火旺耗伤津液,又有外邪滞留,单纯清热或补虚都难以见效。”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随之确定——口服中药以清心平肝、养阴柔肝为主,搭配耳针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同时根据病情调整西药用量,减少副作用。两周后,小宇清嗓子的频率就减轻了;两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顺利重返校园;三个月后,逐步为他停用西药,随访至今未出现反弹。

图片由AI生成

“西药起效快但需关注副作用,中医辨证施治能增强疗效、调和体质,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终于让难治性病例‘破局’。”桑杲教授表示。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西医协作在儿童脑病诊疗方面的特色优势,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持续推动学科发展和区域协作,桑杲教授带领团队积极推动中西医协同创新,提升儿童脑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让更多儿童脑病患儿能够就近获得高效、系统、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医疗服务。

3

莫把“儿童脑病”当成“性格问题”

早期识别、科学及时干预很重要

儿童脑病表现多样,且常被误解为“坏习惯”或“性格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持续、多次出现以下行为,请提高警惕:

可能为抽动障碍的“信号”

运动性抽动:频繁眨眼、咧嘴、耸鼻子、摇头、耸肩、甩手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声、说脏话等。

图片由AI生成

可能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信号”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拉、粗心出错、丢三落四。

多动/冲动:小动作多、坐不住、插话抢答、难以排队等待。

可伴有学习效率低、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能为癫痫的“信号”

典型发作: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四肢强直、口吐白沫。

注意:非抽搐型癫痫易被忽略,若孩子频繁“发呆”或行为中断,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可能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信号”

社交障碍:不爱看人、叫名不理、不喜互动、难以理解他人情绪等。

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别人的话或动画片里的台词、说话语调单一等。

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重复动作(如转圈、摆手、开关门)、兴趣狭窄(只痴迷车轮、数字)。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在临床中,很多家长对儿童脑病仍存在认知误区,有的过度焦虑,有的延误治疗。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患有以上儿童脑病,建议及时记录,可以用手机拍摄孩子异常表现的视频,记录频率和场景,便于医生判断。千万不要自行判断或盲目使用偏方,以免误诊甚至加重病情。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来源:健康杭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