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头一回见到《农村大众》是在生产队,那时我8岁,报头四个字,还只能认出‘村’和‘大’。”56岁的王繁荣回忆起半个世纪前与《农村大众》的初遇,仍历历在目。
“我头一回见到《农村大众》是在生产队,那时我8岁,报头四个字,还只能认出‘村’和‘大’。”56岁的王繁荣回忆起半个世纪前与《农村大众》的初遇,仍历历在目。
3月19日下午,在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王繁荣带领记者来到自家地下车库。缓缓升起的卷帘门掀开了岁月的褶皱。作为收藏爱好者,王繁荣多年来四处搜集老物件,将地下室堆得满满当当,其中就包括他珍视的《农村大众》。
“找到了!”王繁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木箱,俯身翻找出珍藏多年的剪报。一个个“小豆腐块”错落陈列:有的被工整裱糊在泛黄的白纸上,有的则被贴在个人作品集里。“我们基层通讯员能在《农村大众》发稿不容易。这一篇篇文章不仅承载着历史,也代表着一份荣光,自然得仔细收着。”他感慨道。
戴上眼镜,王繁荣摩挲着报纸,回忆翻涌起来。1977年与报纸结缘时,这位报头都认不全的农家娃尚不理解宣传二字的分量,只记得《农村大众》在生产队很受欢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社员们读报、学报的身影。他说:“《农村大众》讲的都是农村的事儿,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家心里立起了很高的威望。”
日复一日读报、学报的过程中,王繁荣学会了用新闻人的眼光看乡村。参加工作后,王繁荣到章丘明水街道(当时称明水镇)担任宣传干事。从那时起,他开始拿起笔记录乡村,捕捉农村发展的细微之处,与《农村大众》一同见证农村的变化与繁荣发展。
1995年1月26日,王繁荣的处女作《餐巾纸上了农家宴》在《农村大众》刊出。“过去,农村办婚礼摆酒席,用抹布随便擦擦就算完事儿。那次我在浅井村吃酒席时,却发现桌上摆上了餐巾纸。”王繁荣回忆道。他敏锐地意识到,一张小小的餐巾纸,不仅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形势向好,也意味着农村吹起了文明新风,一篇好新闻就这样出炉了。
此后,王繁荣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农村变化的生动记录。《东西虽好 还得人知晓》,见证了白莲藕、明水香稻等农产品在1998年就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走向全国;《草坪铺平富裕路》记录着农民依靠种植草坪找到致富经,改变了靠单一种粮增收的传统模式……
从乡村文明的进步到种植技术的更新,再到乡村产业发展,王繁荣与《农村大众》一起,通过一篇篇稿件绘制着乡村的蜕变图景。如今,已经退休的王繁荣不再投稿,而是拿起手机做起了直播,继续讲述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记录着乡村的发展与繁荣。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