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怎么败的?打仗靠印钱、财政靠抢劫,通胀拖垮了整个帝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8:47 1

摘要:元朝的财政制度,说白了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模式”:大肆扩张、不断打仗,靠战争抢来的财富维持财政,再靠疯狂印钞来维持战争。只要战争能赢,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还能把财政黑洞填上。但一旦打不动了,整个系统就开始崩。

元朝的财政制度,说白了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模式”:大肆扩张、不断打仗,靠战争抢来的财富维持财政,再靠疯狂印钞来维持战争。只要战争能赢,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还能把财政黑洞填上。但一旦打不动了,整个系统就开始崩。

元朝前期开疆拓土势如破竹,靠的是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但到了忽必烈之后,战争屡战屡败,打日本、越南、缅甸、爪哇都失败了,没掠到财,军费反而越烧越多。比如1287年,元朝一年军费就烧掉50万绽,是唐朝盛世全国税收的10倍。

为了维持军费,元朝只好拼命印钞票。到后来财政开支90%以上都靠纸币支撑,物价疯涨,纸币疯狂贬值。1282年,南宋刚灭没几年,全国物价就涨了10倍。这还只是开始。

更要命的是,元朝不像汉唐宋那样靠农业税和实物税,它的财政主要靠商业税,尤其是盐税——占了全财政的80%。政府强制每户人家必须买盐交税,盐价却高得离谱。陕西老百姓卖光一年的粮食都买不起一引盐,只能借高利贷,有的甚至卖儿卖女。

由于纸币贬值得太快,老百姓买个小东西都得用车拉着一堆钞票去交易。纸币变废纸,商人开始用竹签、木牌当钱用,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几乎停摆。

元朝试图通过不断换“新版纸币”来救场,先后搞出了中统钞、至元钞、至大钞、至正钞,但币值一版不如一版,越换越乱。

为了补财政漏洞,政府只好继续加税。到后期,税负比早期高出20倍以上。结果就是,百姓活不下去了,即使丰收年也吃不饱饭,更别说遇上灾年,饿殍遍野。

在这种压力下,最先反抗的,是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私盐贩子。浙江的方国珍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抢劫海运粮船,还带动了大批海运工人造反。朝廷虽然勉强招降了他,但根本压不住局势。

紧接着,1351年,黄河决口,元朝为了修河,强征17万人,结果这些人反倒成了民变火种。同年,红巾军起义爆发,韩山童、刘福通带头造反,“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全国传唱。

元朝末年已是内忧外患,纸币没信任、财政没收入、运输线被切断。南方起义此起彼伏,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纷纷割据称王。朝廷为了“救急”,还在不断印新钞,想靠“变钞”解决问题,结果火上浇油,加速崩溃。

当年,元文宗在宫里养的狮子、老鹰一年就吃掉1万多绽的肉钱,而全国财政收入不过300多万绽。更离谱的是,1329年,朝廷一次赏赐就发了5200万贯纸币,相当于宋朝三年的总财政!

民间一片凋敝,官员却还在挥霍。纸币崩,财政崩,民心也就跟着崩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顺帝仓皇北逃,临走前感叹:“我岂能再做宋徽宗和宋钦宗!”可惜,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财政崩盘→通胀失控→百姓反叛→王朝覆灭”的历史循环。

结语:

元朝的失败,并不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或者皇帝昏庸,而是整个国家财政制度出了致命问题。靠战争养国家,靠印钱养战争,这套逻辑一旦破产,帝国的崩塌就不可避免。这个世界最早的“纸币帝国”,最终也死于自己最依赖的那张纸。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