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十里长港河从峒山村擦肩而过,一头穿过磨刀矶,连接烟波浩淼的梁子湖;另一头直抵鄂州古镇樊口,通达万里长江。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就是长港河畔绚丽夺目的一个美丽村庄。
九十里长港河从峒山村擦肩而过,一头穿过磨刀矶,连接烟波浩淼的梁子湖;另一头直抵鄂州古镇樊口,通达万里长江。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就是长港河畔绚丽夺目的一个美丽村庄。
吹着和煦的春风,2025“高举思想引领之旗 凝聚支点建设之力——党史宣讲走基层”活动4月10日下午来到这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村庄。远观小村形似桐船侧卧水边,走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峒山村口题有“峒山”的仿古门楼,入得“峒山”湾子,这里河道、绿树萦绕,河道上还建有一座座精致石桥,置身其中,便是到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
鄂州市史志研究中心业务骨干张子游带着《刘伯垂的革命生涯》,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成员、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胡爱娟带着《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微党课和峒山村老乡们拉开了话茬。
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成员胡爱娟在宣讲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峒山村考察,提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殷嘱托,极大鼓舞和鞭策了峒山村干部群众。
当时在峒山村二楼会议室里参加了座谈会的村民陈开焱回忆起当时与总书记座谈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我当时坐在总书记右手边第二个的位置。总书记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乡村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十几年来,总书记的嘱托我牢记在心,现在我在村里搞虾稻种植,有四十多亩,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如今,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可以很自豪地跟总书记说,当年的嘱托我完成了。”
峒山村村民 陈开焱
峒山村建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早中期,那时的峒山,青峰独秀,樊湖碧水环绕,唯有船只可渡。此后,以陈姓为主的数十代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渔舟唱晚,峒山有了“鱼仓”的美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治水患,长港镇开始了围湖造田,这里变成了国营农场,激情燃烧的岁月,承载了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峒山人的渔船靠了岸,以耕读传家,万顷烟波变成了“大粮仓”。
十二年来,峒山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将“保护好古村落,发展好特色产业,为乡亲们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峒山人的孜孜追求。
峒山村村民、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陈川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以前在上海打工,2013年7月22日在新闻上看到总书记来到了我们村,我非常激动自豪,于是决心回乡创业,打造了现在的峒山栖客露营基地,打造乡愁IP,以农业为主题,游客玩得不亦乐乎,村民也提高了收入。总书记的嘱托托起了我们峒山人绿色家园,我们祖祖辈辈下田耕种的农民,实现了‘穿皮鞋种田’的梦想。”
峒山村村民 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 陈川
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做好生态文章 打造“山水乡愁”实践地》的分享,让人们见识现如今的峒山发展。
峒山村党总支书记 陈又胜
眼下,峒山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序流转土地近万亩,建成嘉禾水产、峒山葡萄园等22个农业产业基地,形成“峒山”区域公共品牌系列农产品。本地的香米、湘莲、虾稻等农业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无人机播种、施肥、打药等机械化耕作、智能化服务在峒山村已成常态,依托亚洲最大货运机场花湖机场,积极融入生鲜产品全球供应链,让峒山农产品运往全国,让鄂州武昌鱼游向世界。
十二年来,峒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万元增长到3.78万元,村级产业基地数量从4个到22个,全村产业基地总产值达1.3亿元,村集体收入从26万元增长到502万元,留在本地就业人数从800人到2800人。正如村歌《峒山老家》中唱的,“念念不忘是我的峒山老家”,这里的村民们越来越愿意生活在村里了。未来,峒山将用好毗邻武汉新城这一地缘优势,抓好花湖机场起飞这一历史机遇,借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潮,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农村更有看头,让村民能够拿着城市里一样的工资,过着乡村里悠闲的生活!
来源:垄上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