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秋分的风轻轻漫过田埂,稻穗便驮着满身的阳光,沉沉地弯下了腰——这是大地最饱满的姿态,也是属于农民的节日,最动人的开场。2025年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南方的稻田到北方的麦场,从山间的果园到河畔的菜园,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飘着丰
农民丰收节礼赞
作者//信 真
当秋分的风轻轻漫过田埂,稻穗便驮着满身的阳光,沉沉地弯下了腰——这是大地最饱满的姿态,也是属于农民的节日,最动人的开场。2025年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南方的稻田到北方的麦场,从山间的果园到河畔的菜园,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飘着丰收的香,漾着欢腾的浪。
你看那田野里的景象,是最生动的画。南方的早稻刚收完,晚稻又抽出了浅黄的穗,田埂边的稻草人还站着,仿佛在守护着新一轮的希望;北方的玉米地像一片金色的森林,饱满的玉米棒裹着翠绿的外衣,剥开便是颗颗莹润的“金珠子”,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是日子的踏实。果园里更不必说,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桠,像缀满了小灯笼;黄澄澄的梨子透着甜香,咬一口汁水满溢;还有串串紫葡萄、颗颗红山楂,都是大地把阳光和雨水酿成的甜。
这丰收的甜,藏着农民的汗。你看那弯腰割稻的人,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泥土里,却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是老张,开春时顶着倒春寒育秧,夏天顶着烈日除草,如今看着满仓的稻谷,手上的老茧都闪着光。还有果园里的李婶,为了让苹果长得好,每天天不亮就去疏花疏果,给果子套袋,如今客人夸她的苹果甜,她笑着说:“甜就多带点,这是咱地里长的实在货。”农民的手,是最粗糙的手,也是最神奇的手——能把一粒种子,种成一片庄稼;能把一棵树苗,养成果满枝头。这双手上的老茧,是土地给的勋章,也是丰收最实在的注脚。
这节日的欢,是城乡共有的暖。村里的晒谷场早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成了临时的舞台——大妈们扭着秧歌,红绸子在风里飘;大叔们敲着锣鼓,鼓声震得稻穗都跟着晃;孩子们最热闹,追着田埂上的蝴蝶跑,偶尔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小镰刀割一把稻穗,虽笨手笨脚,却笑得格外欢。城里来的客人也不少,有的蹲在田边拍稻浪,有的在果园里体验摘苹果,还有的围着农产品市集转,土鸡蛋、新磨的面粉、自家腌的咸菜,都是抢手货。这一天,乡村不再是遥远的“远方”,而是大家共同的“粮仓”,是能触摸到的烟火气,是能尝到的自然甜。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丰收里的新模样。田埂上不再只有人工除草的身影,无人机嗡嗡地飞过,洒下的是精准的肥料;收割也不再全靠人力,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一天就能收完几十亩地;村口的直播间里,年轻的姑娘拿着手机,对着镜头介绍自家的农产品,“家人们看,这是咱刚摘的猕猴桃,现摘现发”,订单声叮当作响。传统的农耕,遇上了现代的科技,老土地里长出了新希望,农民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有奔头。
农民丰收节,赞的不只是满仓的粮食、满筐的果实,更是赞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坚韧,赞那春种秋收的执着,赞那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它是给农民的礼赞——感谢他们用双手端稳了我们的饭碗,用汗水滋养了我们的日子;它也是给土地的礼赞——感谢这片沃土,总能在耕耘后,给出最丰厚的回报;它更是给乡村的礼赞——见证着乡村从“土”到“美”,从“穷”到“富”,一步步走向振兴的模样。
风里还飘着稻花香,孩子们的笑声还在田埂上荡。这个节日,是大地的回馈,是农民的喜悦,更是我们所有人对“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美好期盼。愿每年秋分,都有这样的丰收景;愿每一位农民,都能在耕耘后,收获满满的幸福;愿这片古老的土地,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孕育希望。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