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个快递随手一扫,26万元没了!曝光:信息泄露的几大途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5:13 2

摘要:市民黄先生收到一份来历不明的快递,拆开后发现是一份带有刮奖卡片的“开年购物礼”。好奇心诱使他刮开卡片,根据扫码提示进行兑奖,随后客服以“刷单做任务才可领奖并能赚取高额返利”为由,诱导其点击链接下载APP。最开始完成任务都有小额返利,尝到甜头后,黄先生便加大了刷

不经意间的一个操作

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导致后续种种骗局的“对号入座”

如何防范潜在风险?

一起了解下!

信息泄露被骗26万元

市民黄先生收到一份来历不明的快递,拆开后发现是一份带有刮奖卡片的“开年购物礼”。好奇心诱使他刮开卡片,根据扫码提示进行兑奖,随后客服以“刷单做任务才可领奖并能赚取高额返利”为由,诱导其点击链接下载APP。最开始完成任务都有小额返利,尝到甜头后,黄先生便加大了刷单金额,没想到却被告知操作失误需要补单,在客服引导下黄先生连续投入26万余元无果后,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黄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

而究其原因是源于平时

对个人信息保护不重视

导致信息泄露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请注意!!!

如果你也收到类似包裹

不信 不贪 不扫

宣传单上的二维码

很可能你的信息已经泄露

对于“兑奖步骤”“返还本金”

“福利高薪”等说辞留个心眼

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那么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来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呢?

一、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信息炸弹”

1. 快递单、车票、小票——随手一扔=主动送钱

多少人拆完快递直接把箱子往垃圾桶一丢?你知道一张快递单上有你姓名、电话、住址三大件吗?骗子捡到后,不仅能给你打骚扰电话,还能冒充客服说你快递丢件要赔偿,骗你点链接输密码。

真实案例:2023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分子专门翻小区垃圾桶收集快递单,半年内卖出20万条信息,导致上百人遭遇网购诈骗。

防坑指南:用记号笔把单子上的电话地址涂黑,或者直接撕碎再扔。

2. 朋友圈晒娃、晒票根——你的炫耀是骗子的情报

晒娃时暴露孩子学校、班级,骗子能冒充老师骗学费;晒机票火车票不遮二维码,技术党分分钟破解出身份证号;甚至你随手拍的自家小区照片,都可能被骗子用来编造“你家人出事”的剧本。

网友血泪史:有人晒了新房钥匙照片,被扒出楼盘信息,结果接到“装修公司”电话,差点被骗走5万定金。

防坑指南:晒图前用贴纸遮住关键信息,定位别精确到门牌号。

二、网络时代的“隐形陷阱”

3. 免费WiFi和二维码——贪小便宜吃大亏

商场里蹭个不要密码的WiFi?小心你的聊天记录、支付密码全被截胡。路边扫码领纸巾?可能瞬间授权对方读取通讯录。这些“免费午餐”背后,藏着木马病毒和隐私窃取软件。

技术真相:黑客用一台百元路由器就能伪造公共WiFi,你连上的那一刻,手机就像开了后门。

防坑指南:关掉手机自动连WiFi功能,扫码前确认来源是否正规。

4. 求职简历和问卷调查——填得越细风险越高

网上投简历写家庭住址、父母职业?打印店老板可能把你的信息打包卖给诈骗团伙。街头填问卷送礼品,留了电话住址?第二天就会接到“中奖电话”,说你被抽中豪华游轮,但要先交税。

行业黑幕:某招聘平台前员工爆料,一份带身份证号的简历在黑市只卖2毛钱,精准卖给保健品公司和诈骗集团。

防坑指南:简历只写必要信息,家庭情况用“父母健在”模糊带过。

三、机构漏洞和“内鬼”倒卖

5. 银行、医院、学校——你以为安全的地方也存在危险

办银行卡时柜员多抄了你一份身份证复印件?孩子学校登记的家长信息被外包公司泄露?甚至有些医院系统防护薄弱,病人的病历、住址被黑客一锅端。

触目惊心案例:2024年某地破获的“助学金诈骗案”,骗子从教育局内部拿到贫困生名单,冒充工作人员骗走37名学生学费。

防坑指南:交身份证复印件时写上“仅供XX用途”,废弃病历单据彻底撕毁。

6. 手机店、快递站——不起眼的小地方藏着大隐患

维修手机时店员偷偷备份你的通讯录;快递驿站把客户信息截屏发到灰色产业链群;甚至你注销的手机号被运营商重新出售,新机主能直接用短信验证码登录你的支付宝。

行业潜规则:某快递站点老板交代,一条有效客户信息转手就能赚1块钱,日均发件500单的小站点,一个月外快上万。

防坑指南:修手机前拔SIM卡,快递地址别写真实姓名。

四、技术时代的“降维打击”

7. 旧手机和云相册——你以为删干净了?

把旧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就安全了?专业软件能恢复90%的数据。云相册自动备份身份证照片?黑客攻破平台后,你的脸和证件号直接裸奔。

技术实测:某数码博主测试发现,某品牌旧手机格式化后,仍能恢复出3年前的聊天记录和银行卡照片。

防坑指南:旧手机反复填充垃圾数据后再卖,云相册别存敏感信息。

8. 人脸识别和指纹锁——生物信息一旦泄露终身危险

小区刷脸进门、超市指纹支付看似方便,但一旦数据库被黑,你的生物信息无法像密码一样修改。更可怕的是,现在AI换脸技术能让你“被直播带货”,骗子用你的脸开视频借钱,亲朋好友难辨真假。

前沿预警:2025年某AI公司演示,用3秒钟视频就能生成逼真换脸模型,成本不到50元。

防坑指南:非必要不授权生物识别,小区门禁优先用门禁卡。

五、普通人能做的自救指南

“三不原则”:不随便授权APP权限(比如手电筒APP要读取通讯录,直接卸载);不点击陌生链接(尤其是带“.”的奇怪网址);不接听“00”或“+”开头的境外电话。

“两码防护”:微信支付宝开启“登录设备管理”,定期踢掉陌生设备;手机卡加办“副号”,网购、注册用副号,主号只联系熟人。

“一键保命”:发现信息泄露后立即做三件事——改密码(特别是银行卡和支付平台)、冻结账户(拨打银行客服)、报警取证(保留短信、通话记录)。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信息泄露防不胜防,但咱们不能躺平认宰。就像锁门防不住职业小偷,但至少别把钥匙插在门上。

这些防护措施看似麻烦,但比起被骗光积蓄、被冒名贷款、甚至家人被AI换脸诈骗的后果,多花两分钟涂个快递单、晒图打个码,真的不值一提。记住:你的信息越零碎,骗子拼图就越困难,保护隐私就是保护全家人的钱袋子!

来源:文县公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