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妈以前查菜谱,得在百度上翻十几页,还得看广告。现在倒好,直接对着豆包说“今天做可乐鸡翅咋做”,它立马一步一步说,连“糖放多少”都讲得明明白白。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用豆包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妈以前查菜谱,得在百度上翻十几页,还得看广告。现在倒好,直接对着豆包说“今天做可乐鸡翅咋做”,它立马一步一步说,连“糖放多少”都讲得明明白白。
上周我回家,还看见我妈跟豆包“唠家常”:“明天降温不?”“我孙女生日该买啥礼物?”豆包答得又快又贴心,我妈说“比你爸还懂我”。
不光我妈,我弟也离不开豆包。他上初中,写作文总卡壳,以前找我帮忙,我还得琢磨半天。现在他直接把题目发给豆包,比如“记一次难忘的运动会”,豆包几分钟就出个草稿,他改改就能交,老师还夸他写得好。
我姐更绝,她最近想给宝宝拍百日照,问了影楼要两千多。后来她用豆包的“AI生图”,上传几张宝宝的日常照,选个“可爱风”,半小时就出了十几张,打印出来跟影楼拍的没差,省了一大笔钱。
为啥大家都爱用?看数据就知道了。2025年8月Quest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豆包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超过DeepSeek,成了中国原生AI App的第一1。而且2025年Q2,豆包单月新增用户就有2700万,相当于每天多90万人用它,比DeepSeek同期多了3倍2。
说白了,咱普通人用AI,就想“少费劲”——不用学复杂操作,不用懂专业术语,打开就能用,这就是豆包最懂的点。
DeepSeek输在哪?不是技术不行,是咱普通人“用不上”
可能有人会问:DeepSeek技术不是更厉害吗?咋就输了?
我表哥是程序员,他倒是用DeepSeek,说写代码、算数学题特别好用。但我试过一次,打开界面全是专业按钮,想查个“周末去哪玩”,还得手动点“联网”,加载半天不说,给的答案全是“某某景区攻略分析”,绕了半天没说清“门票多少钱”“咋坐车”。
我妈也下载过DeepSeek,用了一次就删了。她说:“想问问怎么煮小米粥不糊底,它跟我讲‘小米粥的烹饪原理是淀粉糊化’,我哪懂这些?还不如问隔壁王阿姨。”
其实DeepSeek不是不好,是它太“专业”了,更适合像我表哥这样的程序员、工程师。而咱普通人用AI,要的是“解决小事”,不是“研究原理”。
还有个原因,豆包背后的字节跳动太会“推”了。你刷抖音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刷到豆包的广告?有时候刷三条视频,就有一条是“用豆包写文案”“用豆包P图”。这种轰炸式的推广,想不知道都难。
反观DeepSeek,我几乎没见过它的广告。有数据说,DeepSeek的投流预算只有豆包的1/5,大多靠程序员之间口口相传2。咱普通人不接触程序员,自然就很少知道它。
就像我朋友小李,他下载豆包就是因为刷抖音看到广告,说“能免费生成AI头像”,他试了之后觉得好用,就一直用了。而DeepSeek,他听都没听过。
AI圈的真相:谁能“帮你解决小事”,谁就能赢——豆包的小心机
现在AI圈有个规律:不是技术最牛的赢,是最“懂普通人”的赢。豆包就是把这点玩明白了。
它知道咱普通人需要啥:不用复杂操作,功能要接地气。
比如写东西,你想写个朋友圈文案,不用跟它说“我要文艺风格、100字以内”,直接说“今天去看海,想发个朋友圈”,它立马给你出好几条,比如“海风把烦恼吹走啦,今天的海是蓝色的快乐~”,直接复制就能用。
再比如P图,我姐之前想把照片里的背景换成花海,用其他软件得学半天“抠图”,用豆包直接上传照片,说“把背景换成向日葵花田”,几秒钟就搞定,比她用美图秀秀还快。
还有语音功能,我爷爷不会打字,现在天天对着豆包说“给我读新闻”“讲个笑话”,豆包的方言识别特别准,爷爷说的老家话它都能听懂。
有专家说,50%的用户问AI,其实都是“想找个答案”,比如“明天天气咋样”“地铁咋坐”,这类问题不用复杂分析,只要快、准就行3。豆包就做到了——它不用你手动联网,你问啥,它自动帮你找答案,不用等。
反观DeepSeek,你问它“明天北京天气”,还得先点“联网搜索”,等个十几秒才出来,咱普通人哪有这耐心?
现在我身边的人,用豆包的越来越多:同事用它做PPT,半小时搞定;邻居宝妈用它查育儿知识,比翻育儿书快;就连我爸,都用它查“退休金咋算”。
说白了,豆包赢就赢在:它没把自己当“高科技”,而是当“帮你干活的小助手”——不用你费脑,不用你学习,打开就能解决小事,这才是咱普通人想要的AI。
你们家谁在用豆包?是像我妈一样用来聊天,还是像我弟一样写作业,或者像我姐一样P图?评论区说说你的用法~
要是觉得豆包好用,也转给爸妈试试,他们肯定会觉得“这玩意儿比手机还懂我”!毕竟对咱普通人来说,能帮咱解决小事的AI,才是真好用的AI~
数据来源
QuestMobile,《2025年8月中国原生AI App月活报告》,2025年9月;牛顿顿顿,《豆包登顶AI月活榜首:流量与生态的胜利》,2025年9月;Trisimo崔思莫,《AI竞争的核心:从技术到产品体验的转变》,2025年9月。来源:异闻发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