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里八点,肯塔基的风把尘土往天边吹。凯莱布·拉格兰站在地头,一句话憋了很久才吐出来:形势极其严峻。他又加了一句更扎心:南部已经收割,放进仓里的这批大豆,账面上没有一吨要发往中国。
夜里八点,肯塔基的风把尘土往天边吹。凯莱布·拉格兰站在地头,一句话憋了很久才吐出来:形势极其严峻。他又加了一句更扎心:南部已经收割,放进仓里的这批大豆,账面上没有一吨要发往中国。
听起来夸张,可他是美国大豆协会的主席。在这个行业干的人都懂,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往年这个时候,登记好、锁价好的对华订单,大概都占到当季产量的八九个点。现在是零。一个大写的空。平原上田浪翻滚,订单表上空白一片。闷拳不响,却能把人打到跪地。
有些焦虑不是纸面数字能解释。艾奥瓦秋天的天色总是很高,第三代豆农约翰·史密斯站在他那1200英亩的豆田边,鞋底全是干裂的泥。他说,我祖父挨过经济大萧条,我父亲熬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业危机,可他们没见过中国一张单也不下的场景。他家今年预估出5万吨,至今颗粒未售。手机屏幕不时亮一下,又灭下去,都是推销仓储药剂、二手车、风险对冲课的短信,买豆子的电话半天没影。
这块土地上,豆子是饭碗,也是信仰。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中美之间的大豆流动,往回看是一条把全球拉在一起的供应链大动脉。2018年之前那七年,美国大豆里头有将近三成要漂洋过海去中国,占到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六成。2023—2024这一季,也还装了近2500万吨去中国,是第二大市场欧盟的将近五倍。说白了,这些年美国大豆的半壁江山,被中国这个买家托着走。没人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摆在这儿:这个买家一转身,腰上就空了。
拉格兰其实早就敲过鼓。春天他接受电视采访时就说,国内消化不了这么多豆,美国差不多有一半产量靠出口,而中国一家买下的量,比其他所有海外客户加起来还大。很多人当时还觉得话重,这会儿看,更像是预告片已经播完,正片上来没客气。
夏末,他还写信给白宫,说豆农的财务压力已经很重,盼着赶紧把大豆出口的事跟中国谈拢。信发出去,像掉在玉米地里的铁钉,没听见回声。田野不会陪你磨叽,天气到点就开镰。收割一开始,仓库的压力就来了。大豆不等人,装袋、烘干、入仓,时间都算着来。很多县的粮库说仓容吃紧,能收的先收,先到先装,排队的卡车从门口蹲到路口。有农场主咬牙把豆子倒给临时堆场,过两天又抬回去,折腾一圈,豆价在屏幕上再往下挪两格。
最让人绷不住的是外贸数据一张张往外扔。美国农产品出口这条线,跟进口比,7月落后49.7亿美元,同比扩大9%,单月逆差创了新高。前七个月,累计逆差到了336亿美元。农业部给的预估更扎眼,2025年可能会到495亿美元。这不是一天的雨把地淋成这样,是趋势换了道。财经媒体的点评也不客气,说这事已经不是农场的烦心事,而是整个经济可能要接一个系统级冲击。农业过去半个世纪几乎年年顺差,自从贸易风向一变,进口压着出口,逆差年年加码,像滚雪球。
社交媒体上更热闹。上个月10号,有人喊话,夸美国农民种的豆子是最好的,还希望中国把订单提到之前的四倍,说这样能快点把双边贸易差拉回去。话外音大家都听明白了,让中国兜单。可对岸已经做出选择。美国这边订单空着,另一边,巴西港口的装船计划表一格格填满。价格、汇率、物流效率,现实摆在那里,生意人会算账。
这不是第一回,也不会是最后一回,豆子被推到外交牌桌上。每一次暂停,都是一张信号牌。大家都很清楚,这个领域常常第一个被冷风刮到,也常常是最后一个回暖。它不是普通商品,哪怕看起来只是黄豆。对很多县的银行、设备商、社区学校,这些豆子就是当地的现金流。收不出去,像拔掉了小城的电闸。
时间一点点划过去,南边收得差不多了,中西部的机器也要上路。仓库的红灯一直亮着,运费在涨,柴油在涨,农户的情绪更像过山车。有人开始想,单一作物的日子真不好过。大年景的时候,专业化像一台精准的机器;风声一紧,风险就集中在同一个点上。谁也不想把一辈子的家当,赌在别人家的一个决定上。
来源:卢麒元经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