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年多没有更新文章了,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曾经在很多年前的文章《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中提到过——产品经理是产品的灵魂,也常以从业20年的产品经理自诩。
有一年多没有更新文章了,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曾经在很多年前的文章《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中提到过——产品经理是产品的灵魂,也常以从业20年的产品经理自诩。
但是,笔者所在的几个产品经理群里却寂静的很,朋友圈、短视频等平台上虽有产品经理的身影,但多数做的是“不务正业”的内容——观摩会、农民会、试验示范……甚至产品经理的文章也不多见了。偶有新产品上市才能见到产品经理的身影,或者发布新的产品手册,才能想起产品经理的角色。
作为一名一直以产品经理自居的产品人,笔者不禁思考:产品经理去哪了?
不得不承认,2022年以来农药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产品经理角色的影响力确实有所减弱,这背后是行业困境、企业战略偏差和农药产品经理角色定位模糊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药行业低迷期,产品经理为何“集体失声”?
农药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度的周期性调整。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海外去库存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行业整体陷入低迷;行业寒冬之下,绝大多数产品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企业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战略重心自然转向短期生存而非长期布局,销售业绩压倒了品牌建设,成本控制取代了创新投入,销售政策替代了市场策略。昔日活跃的产品经理们似乎悄然“消失”,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市场的寒意,更是角色价值的深刻迷失和企业战略的偏移。
在过去几年的行业黄金期,农药产品经理曾是连接市场与研发的桥梁,是产品上市的“操盘手”,是打造大品的“金手指”,是品牌打造的“领头雁”,更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自2023年以来,农药行业持续低迷,原药价格断崖式下跌,产能利用率不足50%,海外去库存周期漫长。
农药企业的产品经理们似乎“集体失声”了——他们的声音不再被听见,他们的市场策略被“怼”,他们的价值受到质疑,他们的角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被“边缘化”、被“更名”。
笔者并非想武断的“回怼”,也不是想贸然“更名”,而是理性的分析产品经理面临的三重困境,并争取找到解决路径。
可以理解的原因:行业环境剧变,生存压力至上。
当下的农药市场早已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厮杀”,原药价格断崖式下跌(无一幸免),使产品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品牌投入大幅度减少。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至约18个月,成功率极低(笔者的标准之下预估不足10%),企业陷入 “产品中心化”陷阱——不断推出新品却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老板关注点自然转向如何“活下去”而非“活得好”,于是产品营销费用预算减少,推广活动减少,能够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降价、买赠等促销活动成为首选,产品经理退化成了“促销员”。
不能接受的原因:企业内部战略与考核的短期化
销售驱动文化盛行,市场部决策权弱化,“市场说了算”实际变成了“销售说了算”,申请政策成为常态,推广活动变得稀缺。产品经理被迫沦为销售支持或促销方案执行者,而非市场驱动者、战略规划者。
资源投入大幅减少,市场费用多用于客户返利和低价竞争,而非品牌建设和价值挖掘,使产品经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牺牲的是品牌价值,获得的是短期销量和市场份额,看似风光,实则饮鸩止渴。呼吁制剂企业的产品经理不要看中每年的排名,要实实在在的到用户端去调研,去了解你的品牌在用户那里的美誉度,产品经理们要明白——品牌的强者恒强是永恒的真理。
不可原谅的原因:产品经理自身对角色迷茫
部分产品经理专业能力与战略高度不足,对产品技术理解不深,缺乏将市场洞察和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战略及用户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企业中的职责错位与权限受限又使得产品经理忙于事务性工作(如处理窜货、协调发货、各种会议、市场活动等),缺乏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际权力(如定价、推广费用支配、品牌宣传等)。并且激励不足与士气低落普遍存在,待遇与发展空间不及销售岗位,内部转岗的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引进“空降”者易水土不服,也很难产生“化学反应”。
作为经历过行业几个周期变化的产品经理,笔者深刻感觉到越是环境艰难时,越会是产品经理证明其战略价值、推动企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的关键时刻,这也是产品经理的使命所在。
产品经理重拾价值的破局之道。
1. 思维转变:从“策划产品”到“经营作物”
跳出单一产品的思维,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目标作物(如安徽长丰的草莓、四川米易的番茄)的整个生长周期和痛点,整合资源提供解决方案。将产品与技术服务、施肥方案甚至飞防作业和种植模式(滴灌等)相结合,真正为用户(目标是种植大户)创造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要深入田间地头,自带“土地之气”,洞察真实需求而非纸上谈兵。
2. 聚焦创新:在细分市场中寻找增量
与其在主流市场血拼,不如寻找结构性机会。关注生物农药、植物营养、植物生长调节剂、飞防专用药剂或种衣剂、剂型升级和创新(纳米包膜、微囊化)以及不同的递送方式等细分赛道,并能将之转化为用户能听懂、能感知的价值点。这些领域更注重技术和服务,能更好体现产品经理的价值,也更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长远趋势。
利用数字化、AI工具积累用户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和技术服务,这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精准地把握需求,优化产品组合和推广策略。
笔者建议产品经理要开始驯化自己经常使用的AI工具,用的越多,AI提供的结果越准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产品经理重现离不开企业环境的变革,农药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支持:
授予职权。企业应真正赋予产品经理对产品线的战略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将其考核周期拉长,与产品的长期健康发展绑定。
重塑考核。建立长期主义的考核机制,关注品牌建设、用户忠诚度和市场份额的健康度,而非仅仅短期销售额。
赋能团队。投资产品经理的持续培训,并组建跨职能产品团队(研发、推广、销售),协同为市场提供价值,与时俱进的对产品经理进行场景营销的升级培训。
在逆境中寻找价值锚点是农药产品经理的当务之急。
短期内农药行业产品经理的“集体失声”,是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必然现象,它暴露了过去粗放增长模式下,产品经理战略价值的缺失和角色的尴尬。
然而,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当低价竞争难以为继时,企业会重新认识到产品创新、技术服务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性,这对于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而言,正是一个重新走向前台、引领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取决于产品经理自身能力的进化,更取决于企业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战略空间和信任。进入9月份,农药企业进入了第二年的产品规划阶段,期待产品经理们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更敏锐的洞察、更自信的姿态,为企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传播更多产品价值的美妙品牌之声,而非单调的金钱之声、降价之声。
笔者相信,那些能够扎根土地、读懂农户、洞察趋势的产品经理,必将成为农药行业下一轮竞争中的核心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免责声明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律师
◆
◆
◆
◆
◆
想你所想
七
星
级
服
务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