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贵州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开展“安全文化下乡”活动的生动场景。活动通过视频科普、咨询服务、互动问答等形式弘扬安全文化,提升乡村群众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安全动能”。
“电瓶车能不能推进家中充电?”“用剩的农药能随意找个水瓶装吗?”9月15日,在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联合村村委会广场,村民们正踊跃举手参与抢答。
这是贵州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开展“安全文化下乡”活动的生动场景。活动通过视频科普、咨询服务、互动问答等形式弘扬安全文化,提升乡村群众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安全动能”。
活动伊始,村民们在联合村村委会会议室集中观看安全科普视频。视频内容聚焦乡村高频风险场景,涵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治知识,详细讲解灾害预警信号识别、初期避险方法、临时安置要点等实用内容。
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宣传,直观的视频画面更易被村民理解,尤其帮助老年群体、低学历群体清晰掌握安全知识,有效推动村民从“看热闹”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技能”的主动参与,为后续互动环节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在村委会广场开展的安全知识问答环节,成为活动“高潮”。问答题目紧密结合村民日常生活与乡村安全实际,除了开篇提及的电瓶车充电、农药储存问题,还涵盖用火用电规范、洪涝灾害应急避险、森林火灾初期处置、自救互救技巧等多个维度。
答题采用“举手抢答”模式,答对者可获得印有安全标语的雨伞、围裙、调味盒等生活用品。这些贴合乡村生活需求的礼品,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通过“你问我答”的互动形式,抽象的安全知识被转化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能,有效破解了农村地区安全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安全理念通过趣味互动深入人心。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安全咨询台,工作人员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与常见风险点,开展“面对面”精准服务。一方面,向村民发放森林防火、交通安全、家庭防火、防溺水等主题的宣传资料与宣传品,共计400余份;另一方面,针对村民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如“老旧电线怎么换才安全”“田间灌溉时如何防范触电”“孩子在河边玩耍该注意什么”等,工作人员逐一耐心解答,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种“按需答疑”的形式,避免了宣传内容“一刀切”,真正做到“群众有疑问,现场有回应”,让安全服务既“接地气”又“暖人心”。
此次安全文化下乡活动,是贵州省应急科普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不仅传递了安全知识,更传递了对乡村群众的关怀。
据了解,下一步,贵州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将继续探索更多元、更精准的科普形式,例如结合乡村集市、传统节日开展流动宣传,利用村级广播、微信群推送短视频科普内容等,持续推动安全宣传“进村入户”,守护美丽乡村的平安与和谐,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的“应急力量”。
文/刘超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军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