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证据空口白牙,就想给俄罗斯扣一个干涉选举的“锅”,罗马尼亚总检察长弗洛伦扎被回怼并不令人意外,关键是他凭什么将选举失败的锅甩给俄罗斯呢?
没有证据空口白牙,就想给俄罗斯扣一个干涉选举的“锅”,罗马尼亚总检察长弗洛伦扎被回怼并不令人意外,关键是他凭什么将选举失败的锅甩给俄罗斯呢?
2024年11月罗马尼亚总统选举结束,总统候选人卡林·乔治斯库拿下了22.95%的得票率,成绩算是亮眼,但还没等他庆祝,国家宪法法院就宣布——这次选举结果无效。
就在这事儿还没处理清楚的时候,罗马尼亚总检察长弗洛伦扎突然放出一个重磅消息:“俄罗斯从2022年起就通过虚假账号、机器人程序等手段干预我们的选举。”
听上去确实挺严重,但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条实质性证据被公开,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都没有,更没有第三方调查支持。
这就让很多人开始质疑:这到底是调查有了不同寻常的进展,还是熟悉的政治操作?
面对罗马尼亚的指控,俄方的反应也很快,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接表示:“这不符合事实。”
他还点名美国,“美国当年也说我们干预他们选举,结果呢?美国自己也承认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罗马尼亚也学他们那一套,是不是太熟悉了?”
佩斯科夫这番话虽然直接,但背后确实有个现实背景,自2016年美国大选以来,“俄罗斯干预”这个说法就成了不少国家在政治危机中常用的解释。
比如选举结果不如预期、社会舆论混乱、某个候选人被怀疑“亲俄”,这些时候,“俄罗斯干预”就成了万能答案。
这类指控往往传播速度快、情绪影响大,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证据却很少,这一次,罗马尼亚是否也在照搬这样的套路?
有人可能会说:乔治斯库得票接近23%,说明“俄罗斯支持”的候选人确实有影响力。
但冷静来看,22.95%的得票率远不足以直接赢得选举,而且宪法法院已经宣布选举无效,乔治斯库也没有进入下一轮。
如果俄罗斯真有那么强的干预能力,为什么没能推动他赢下整场选举?又为什么选举会被法院否决?这些疑点让所谓的“干预”显得更像是事后归因,而不是事前操控。
再进一步看,检方指控的那四家与俄罗斯有关联的公司是谁、用的什么技术手段、在哪些平台上实施操作、影响了多少选民,而这些问题一个都没回答。
没有数据,没有案例,也没有技术分析,公众自然很难信服。
司法调查本应是程序性的事,讲证据、讲程序,结果现在变成了媒体炒作的素材。
弗洛伦扎作为国家级司法官员,在调查尚未完成、证据尚未披露的情况下公开表态,既不合司法惯例,也容易引发国际误解。
更关键的是,俄方表示并没有收到罗马尼亚的正式外交沟通,也就是说罗马尼亚没有通过正常国家渠道去通报调查情况,而是直接在媒体上“喊话”。
这种做法,更像是在打舆论战,而不是依法办事。
并且,如果把这次事件放到更大的背景里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去几年,凡是西方国家出现选举争议、社会分裂、候选人极化的情况,就容易冒出“俄罗斯干涉”的说法,但这些指控大多数都缺乏实质性证据,最后不了了之。
比如美国2016年、2020年大选期间的“通俄门”调查,历时数年,动用了多个情报和司法机构,最后也没能得出明确结论。
即便是调查报告,也只是说“有可能”“可能存在试图影响”之类的模糊表述。
如今罗马尼亚出现类似操作,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复制那套“遇事甩锅俄罗斯”的剧本?
当然,不能排除任何国家有能力通过信息手段影响他国选举,毕竟网络时代的信息战确实存在。
但要从“有能力”到“实施了干预”,再到“干预成功”,必须要有证据链支撑。
目前罗马尼亚检察机关没有公布任何详细证据,俄罗斯也没有收到正式指控或沟通,指责停留在口头和媒体层面。
这种“先放话、后补证”的方式,不仅容易误导公众,也让整个事件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而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清醒和理性,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众的基本素养。
否则真假难辨的“剧本”,只会制造更多混乱。
来源:龙医生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