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全面反击西方思想殖民,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9:20 1

摘要:近日,新华网以罕见53页PDF文件形式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一文,系统揭露了美国借意识形态渗透实施全球认知战的策略与危害。稍早前的9月3日,新华社旗下参考消息网刊发《俄媒文章:西方历来是东方“拙劣模仿者”》,从历史文化维度对西方中

近日,新华网以罕见53页PDF文件形式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一文,系统揭露了美国借意识形态渗透实施全球认知战的策略与危害。稍早前的9月3日,新华社旗下参考消息网刊发《俄媒文章:西方历来是东方“拙劣模仿者”》,从历史文化维度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有力批驳。作为国家权威媒体和通讯社,新华社连续发声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国家意志与战略方向的重大宣示:中国已明确将反击美西方思想殖民作为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旨在从思想根基上捍卫中国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自93阅兵展示出强大的国防实力之后,美西方清楚地意识到,在军事、经济、金融及科技等领域制衡中国愈发困难,因而越来越倚重其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渗透手段对中国展开围堵。当前,中美博弈的主战场正逐渐转向思想文化领域。中国迅速识别这一态势,并通过新华社等权威渠道发出明确而坚定的国家信号,系统揭露西方对华推行思想殖民的行径与图谋。

与此同时,另一家国家级视频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也积极配合这一国家战略,连续推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传播内容。9月7日,央视公开解放军巡飞弹精确打击靶标的视频,画面中白底靶心上的红日图案被准确击穿,引发广大网友强烈共鸣。许多人迅速联想到此前武汉大学开学典礼上出现的类似红日白椅布置,认为央视此举意在传递鲜明立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媚外言行和历史虚无主义。

更引人关注的是央视原计划推出的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该片原定收录8所抗战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武汉大学位列其中,且在9月8日的宣传封面中获得明确展示。然而自9月9日起,武汉大学却突然从节目列表及封面中消失,最终播出版本仅存7集,武汉大学专题遭完全删除。央视不惜放弃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制作的成片,坚决与武汉大学“划清界限”,这一行动本身已传递出极为严厉的信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假设该片未曾提前预告,公众本不会知晓有关武汉大学专题的存在——而如今明确将其撤下,无疑是对相关行为的高度警示,其象征意义甚至远超“红日靶心”事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武汉大学成为众矢之的?除引发广泛争议的“杨景媛事件”外,93阅兵后武大开学典礼上的“红日白椅”布置更是关键导火索。在抗战胜利80周年如此敏感的时间节点,出现极易令人联想到日本军国主义象征的视觉元素,绝非用“失误”可以解释。更令人质疑的是,该开学典礼未安排奏唱国歌环节,进一步加剧公众质疑。随后又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曾悬挂小幅五星红旗,并以大面积黑色为背景——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黑色常象征哀悼与丧葬。这种视觉构成被广泛批评为“隐喻为五星红旗举行葬礼”,再加上旭日意象的反复出现,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是否存在刻意隐喻和意识形态上的恶意导向。

此外,武汉大学在开学后推出的学生戏剧《推塔》,全部由女生参演,剧中呈现满清辫子、武士刀等元素,并充斥着强烈的女权叙事,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其倾向的质疑。不少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已成为女权运动、法律党、极端环保与动物保护组织的温床,屡次在敏感议题上挑战社会共识和国家立场。从武汉疫情期间引发巨大争议的《方方日记》,到如今的“杨景媛事件”“开学典礼事件”,均反映出该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严重问题,被不少舆论批评为“西方对华思想殖民的重要据点”。

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公众呼吁对武汉大学进行彻底整顿,甚至取消其“985”高校资格。在就业市场上,部分用人单位已对武汉大学——尤其是部分倾向极端的女生——持谨慎态度。不少人担心招聘进入“女权主义者”或“精致利己主义者”将影响团队稳定与企业形象,甚至招致不必要的舆论与法律纠纷。尽管这样的“防范”引发一定争议,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极端思潮的警惕和自发抵制,这也是民间层面抗拒西方思想殖民的一种现实反应。

精致利己主义与极端女权主义的合流,正对社会基础秩序造成严重冲击。一些人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与话语诱导下,逐渐脱离中国实际与文化语境,沦为西方价值体系的传声筒。例如,近年来引发广泛争议的“婚内强奸”立法提议,本质上是通过将普通家庭矛盾刑事化,破坏婚姻关系的伦理基础,赋予一方以特殊司法优势,进而打击男性结婚意愿,加剧性别对立。这类议题的操作手法高度一致,往往由所谓“法律党”与女权组织联手推动,表面追求“平等”,实则制造对立,最终导致结婚率与生育率大幅下跌,从社会基础层面动摇国家根本。

同样,极端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等思潮,也常常以崇高口号为包装,实际则是由西方意识形态机构定向培植、用于撕裂中国社会的认知战工具。它们往往通过高校、学术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等平台渗透进中国,借助国际刊物发表、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等方式,系统性地培养中国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的西化价值观。福特基金会等组织长期在中国运作,通过资金支持、境外发表与演讲机会等手段诱惑学者与学生,使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与次级传播者,从而实现思想殖民的“本土化”与“链条化”。

留学生群体更是西方重点渗透的对象。在长期接受西方教育及价值观熏陶后,其中部分人思想严重西化,精致利己主义倾向显著。令人忧虑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海归”身份被盲目推崇,成为晋升和录用的黄金标准,导致一批思想西化、价值观偏离中国本土实际的人占据关键岗位,进而从内部对中国社会制度与文化自信造成侵蚀。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意识到通过掌控人才上升通道、影响学术评价标准,可高效推行思想殖民。于是我们看到,岗位晋升、职称评定、学术认可高度依赖“是否在西方主导的期刊发文”“是否获得国际奖项”等外部标准。这些标准背后,实质是一套由西方牢牢掌控的话语权和价值评判体系。排名越高的期刊和平台,往往意识形态操控越为严格。数十年来西方孜孜不倦推进对华思想殖民,已在中国国内培育出大批“思想上的西方人”。他们充斥于学术、文化、媒体甚至政策研究领域,不仅自身疏离中国现实,更积极排挤持不同意见者,对社会共识和国家安全造成深层危害。

更要看到的是,思想殖民的成功推行,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这也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土壤。社会上一度泛滥的“崇洋媚外”风气,即是这一阶段的典型表现。

然而,随着中国科技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遏制打压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经济体系与技术生态。这一转变,为从根源上消除西方思想殖民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旦中国逐步摆脱对西方体系的结构性依赖,西方思想殖民也将逐渐失去其滋生蔓延的条件。

当前,中国已清晰认识到,反击思想殖民的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立。西方所推崇的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与中国倡导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相悖。只要我们坚持在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指引下,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价值理念,就能够实现对西方思想殖民的釜底抽薪,重建清晰而坚定的国家意识形态主体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无声的意识形态保卫战中,中国广大网民展现出高度的觉悟和强大的动员能力。他们不仅自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还积极通过舆论监督、文化创作和公共讨论等方式参与认知斗争,成为对抗西方思想殖民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另一方面,国防院校系统的整体意识形态健康度明显高于普通高校,这与其长期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密不可分。例如,南京理工大学等国防七子高校在新学期伊始就明确表态:“大学校园不是极端女权主义的乐园,更不是西方价值观的法外之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立场。

当我们从国家到社会、从媒体到公众,形成自上而下高度一致的反殖民思想战线时,西方几十年在华经营的思想渗透网络必将土崩瓦解。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虽无硝烟,却直接影响国家前途与文明走向。中国人生长于劳动实践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思想能力本就是我们的强项。一旦觉醒并主动纠偏,西方思想殖民战略终将溃败于一地鸡毛。

眼下,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思路清晰、动员有力,就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主动,筑牢国家思想安全防线,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与自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的。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