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酒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究竟是将文化做成品牌,还是将品牌做成文化?这个问题看似是营销策略的选择,实则关系到中国酒业能否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新"倡议背景下,这一议题显得
在中国酒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究竟是将文化做成品牌,还是将品牌做成文化?这个问题看似是营销策略的选择,实则关系到中国酒业能否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新"倡议背景下,这一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成功的酒品牌,实质上走的是一条"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的循环路径。但最初的起点和根本的基石,必须是"将文化做成品牌"。唯有如此,消费者感受到的才是真实、厚重、有生命力的文化,而不是空洞的营销噱头。
一、将文化做成品牌:奠定发展的根基
将“文化”(不是喝酒文化)做成品牌,是指根据已有的文化进行品牌命名,目的是通过深入挖掘已有的、真实的历史、地域、工艺和人文文化,将其提炼、升华,并注入到品牌的DNA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叙事和价值主张。
文化,在这里是已经存在的“原料”,具体包括:地域文化,如茅台镇的独特微生物环境、赤水河的水质;工艺文化,如泸州老窖的“泥窖发酵”、汾酒的“清蒸二次清”;历史人文文化,如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文学诗词。
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就是发现者、传承者、诠释者的桥梁角色。它通过产品(酒体风味、包装设计)、传播(广告、故事)、体验(酒厂参观、品鉴、饮用)等方式,让消费者能够感知、理解和认同,让这些沉睡的文化在与消费者互动中"活过来"。
这种做法之所以是根基,是因为它提供了真实性和信任状。当消费者了解到一瓶酒背后是千百年的地域风土、代代相传的工匠技艺、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时,他们会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瓶酒,更是一种文化的结晶和时间的沉淀。这种信任是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
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等品牌的价值几乎完全建立在已有的、强大的文化根基之上。消费者先认可了它们代表的文化,继而认可其品牌。而年轻消费者可能更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
还还处在“卖酒”层面的酒企,可以在古诗词、名著里、典故里、(最好在)教科书里寻找适合酒文化的品牌名称,如宋词的“老夫聊发”“羽扇纶巾”、三国志的“隆中对”、史记里的“下邑画策”、成语的“闭月羞花”(红酒、黄酒品牌)等等都是有根有源的文化品牌名称,以满足消费者审美。
二、将品牌做成文化:实现发展升华
将(酒)品牌做成文化,指的是一个品牌通过自身长期、卓越的经营、创新的营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自身也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商业标识,但通过定义新的消费场景、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流行的社交话题,从而参与到当代文化的构建中,甚至自身就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这体现了品牌的当代性和生命力。一个品牌如果只停留在过去,会逐渐变得陈旧、脱离现实。而通过现代营销,品牌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江小白”就是"将品牌做成文化"的典型例子。就是“将品牌做成文化”的典型例子。它最初没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基础,而是通过“表达瓶”的创新,精准切中了年轻一代的情感宣泄和社交需求。它创造了“生活很简单”这种品牌态度,并通过大量动漫、影视植入、街头潮流活动,将自己打造成了一种“青春小酒”“情绪酒”的新酒饮文化符号。
三、赢得消费者认同的关键是哪个?
那么,哪个先行才能让消费者感觉是"真文化"?答案是:"将文化做成品牌"必须先行。
首先,真实性是文化的生命线。
消费者,尤其是中国酒的消费者,对"文化"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挑剔性。他们能轻易分辨出一个品牌是在"讲述文化"还是在"编造文化"。没有根基的"文化创造"会显得浮夸、虚假,容易被视为一种营销手段,难以建立长期的信任。先有文化根基,品牌才有了"魂"。
其次,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拥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品牌,在做现代营销、将品牌做成新文化时,会更有底气和说服力。
例如,一些传统品牌推出创新产品,大家会觉得这是传统品牌的时尚跨界,很有趣,但不会动摇其文化根基。相反,如果一个没有历史的新品牌一开始就试图定义一种文化,会非常困难,容易流于表面。
四、最佳路径:文化是里子,品牌是面子
最成功的中国酒品牌,完美地融合了这两条路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文化(已有) → 品牌(提炼与承载) → 新文化(创造与影响)。
首先,扎根于真实的文化土壤(将文化做成品牌)。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地理、历史、工艺、出处),并将其作为品牌最核心的资产进行打造,建立品牌的根本信誉和价值。
然后,用现代语言和方式进行传播(用品牌活化文化)。不让文化停留在博物馆里,而是通过创新的产品、营销、体验,让古老的文化变得可知、可感、可体验,吸引当代消费者。
最终,品牌自身成为文化符号(将品牌做成新文化)。当品牌足够强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它本身的行为、倡导的生活方式就构成了新的文化现象。例如,一些传统酒的收藏文化,新兴品牌的表达文化,都是品牌参与甚至主导构建的新文化范畴。
结束语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能打动他们、让他们感觉是"真文化"的,是那些有根、有源、有故事,同时又能与当下时代同频共振的品牌。
将文化做成品牌,来奠定根基是赋予深度与真实,赢得消费者信任与敬畏;
将品牌做成文化,则是为其注入活力、实现共鸣,使文化亲切而具当代感。
这一路径与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倡导的"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新"高度契合——自信源于传统,自省关乎现代融合,自新则依托品牌创新实现文化转化为商业价值。
因此,文化先行,品牌随后,二者的有机融合,才是中国酒业持续发展之本,更是酒文化能够绽放商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来源:侃侃霖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