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靖难之役,这场皇位争夺战让整个大明朝陷入了战乱,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是内战的结束,也是清算的开始。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初登大位,建文帝身死,他身后的一帮老臣面对新皇心中五味杂陈。
靖难之役,这场皇位争夺战让整个大明朝陷入了战乱,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是内战的结束,也是清算的开始。
整个建文朝的官员们两股战战,如坐针毡,不知道朱棣的第一刀会斩向谁。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面对朝中对自己颇有怨言的老臣们心有芥蒂,他决定将朝中仍然心向建文帝的臣子们一一拔除。
方孝孺,建文帝在位时期的肱骨之臣,是大儒宋濂的弟子,整个大明朝儒家思想的正统代表。
这位位高权重的老臣原本是朱棣费心拉拢的对象,起初,朱棣原本是想让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作为整个建文帝时期整个文官集团的核心,由他起草即位诏书,便意味着朱棣的皇位是合法获得,可以压制住朝中对于他篡位的不利言论。
可惜,方孝孺是一位坚决贯彻儒家思想的学者,他不愿意背叛自己的信仰,转而辅佐新主。
在朱棣将方孝孺从狱中带出之后,他披麻戴孝走上大殿,嚎啕大哭,哭声悲戚,令人不忍。
面对朱棣递出的橄榄枝,方孝孺不为所动,他愤怒地将笔掷在地上,拒绝起草诏书,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面对这位忠贞的臣子,朱棣耐心尽失,他威胁道:“汝独不顾九族乎?”
心如死灰的方孝孺慨然答道:“便十族奈我何!”言语铿锵,掷地有声,砸碎了朱棣的期望,也摔碎了方家的生机。
勃然大怒的明成祖挥起了屠刀,方孝孺本人被处死于南京聚宝门外,除了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九族之外,朱棣又添上了第十族——门生故旧。
这场惨烈的诛十族让整个京城陷入了死寂,“第十族”共873人被处死,数千人被流放、充军。
整个朝堂围观了这场惨烈的屠杀,血色冲击着每个人的神经,所有人意识到了何为“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此时,明成祖朱棣意识到整个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们仍然还有反心,他决心开展一次系统的清算,彻底地清洗朝堂中的反对者。
皇帝的屠刀落下,方孝孺的惨剧,“株连十族”的恐惧在朝堂之上蔓延,也在人们心中蔓延。
方孝孺的死成为了一个讯号,还站在朝堂之上的臣子们人人自危,人们都意识到了危险,其中也包括那位年轻的状元郎陈䢿。
陈䢿,来自福建闽县,自幼聪慧好学,很早就凭借着出色的才学,美名远播。
与许多学子一样,陈䢿早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考学之路。
陈䢿一路过关斩将,建文二年,他成功进入庚辰科殿试,进入了天下科举士人向往的最后一关。
1400年,这场科举由建文帝朱允炆亲自主持策问,天子在上,诸位儒士学子心潮澎湃,恨不能将一身才学全部加入尺牍之中奉上。
在这场激烈的考试之中,陈䢿凭借一身扎实的才学,成功获得了建文帝的青睐,被钦点为一甲第一名,成为了当年的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彼时的陈䢿也是如此,作为建文帝钦点的状元郎,他似乎一步登天,得到了天下士人们向往的生活。
很快,陈䢿被视作天子门生,顺利进入建文帝的核心臣子圈层,成为建文帝时期的核心精英。
天下儒家士子都盼望着可以成为天子门生,陈䢿也是如此,他感恩于建文帝的知遇之恩,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忠诚。
也正是如此,陈䢿一生的悲剧由此开始,入朝为官三年,陈䢿亲眼看着建文帝与叔叔朱棣的争斗,也亲眼看着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
尽管入仕不久,陈䢿却有着比常人更执着的情谊,他与方孝孺等旧臣的立场一致,拒绝向明成祖朱棣效忠。
哪怕天子的屠刀已经举起,哪怕方孝孺的十族人头落地,血色蔓延,陈䢿依然坚挺着脊梁,誓死不奉二主。
永乐元年,陈䢿被划入奸党名单,获罪下狱,宁死不屈,安然接受自己必死的命运。
屠刀落下,陈䢿身死,陈氏族人也被牵连,家中族人被流放到了边疆戍边,成为了这场残酷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陈䢿,这位建文帝钦点的状元郎,一身清贵,不愿折节,终是走向了自己的道。
来源:悦悦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