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病中写的手札,为何成了书法史上的“墨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6:33 1

摘要:一张灰不朗当的麻纸,上面是些扭扭曲曲的字,字迹时浓时淡,恰似病中之人的喘息。可就是这张纸,让宋徽宗盖满玉玺,让乾隆题字留名,让近代收藏家张伯驹甘愿卖掉豪宅、遭绑架也不肯放手。它叫《平复帖》,被称作“中华第一帖”、“墨中之皇”。

一张灰不朗当的麻纸,上面是些扭扭曲曲的字,字迹时浓时淡,恰似病中之人的喘息。可就是这张纸,让宋徽宗盖满玉玺,让乾隆题字留名,让近代收藏家张伯驹甘愿卖掉豪宅、遭绑架也不肯放手。它叫《平复帖》,被称作“中华第一帖”、“墨中之皇”。

1700年了,这病中写就的手迹,凭什么这么珍贵?

一、它是汉字“长大”的话化石

在《平复帖》出现前,我们能见到的书法,多是实在石头上的碑。汉隶的方劲,金石的硬刚,都是工匠刻铸出来的“二手货“,早没了毛笔划过纸面的温度。而《平复帖》不一样,它是西晋文学家陆机用毛直接写在麻纸上的真迹,是目前书法史上能看到的最早名家墨迹。

陆机生活的西晋,正是汉字“变脸”的关键期。隶书没完全退场,楷书、行书、草书刚要冒头,像个换牙的孩子,乳牙没掉,新牙巳生。《平复帖》里的字,就带着这种“过渡期”的拙朴:“平〞字末笔还拖着隶书的小波尾,“复〞字却偷偷用了连笔,笔画勾着走,已有行书的灵动。“羸瘵”(意重病)二字挤在一处,笔画排疊盘曲,像病中喘不上气的人,却有股倔劲。

这哪是我们现在成熟的汉字?活脱脱是还拖着蝌蚪尾巴正在长成的书法。后来王羲之琢磨行书,颜真卿练楷书,追根溯源,都能在这张纸上找到影子。

二,病中写的字,却附着书法的魂

这字是陆机病中写的字。信里没什么大事,无非是“彦先病得重,怕是难好”“虞君不舒服,别急着赶路”。就像现在我们给朋友发的关心微信,没半点“要写名作”的冲动。

可笔墨里全是情绪。刚蘸墨时写得重,字里带着郑重。墨快干了,笔锋急起来,笔画谈得像枯柴,如人在叹气。“恐难平复”四字连在一起,笔在写,心先急了,字的笔画都快断掉。

后世书法家练一辈子字,求的就是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喝高了才下笔;苏轼写《寒食帖》,是被贬得憋屈,一肚子牢骚泼在纸上。而《平复帖》,就是这种“自然”的源头。它不管什么是规矩,只凭心情表达。

董其昌看了直叹:王羲之前,就这几行字,是独一无二的宝贝。

三、1700年间没丢,但含着血和泪

《平复帖》能活到今天,是书法史的第一传奇。它躲过了西晋的战乱,唐朝时收在皇家库房。宋徽宗见了,盖了“双龙印”,亲笔题鉴。到近代,落到收藏家张伯驹手里,故事还真有点惊心动魄。1937年,张伯驹为买它,把北京的豪宅卖了,足足花了四万大洋。没过多久,他被土匪绑架,对方要300万赎金,明摆着是冲着《平复帖》来的。

张伯驹在绑匪窝里放话:“要钱可以,动这帖,我死也不答应!”妻子没办法,卖了家里其它古董,凑了20万才把人赎了出来。后来,他把帖捐给国家,只说:我收古董,不是为赚钱,是怕它落到外国人手里。

现在去故宫看它,纸已灰黄如秋叶,上面盖满印章。宋徽宗的、乾隆的、张伯驹的…像一群人穿过千年时空传递着说:这宝贝,我们要护着!

结语

有人说:这字还没我练的楷书工整。可是这份不工整,传递着中国书法的核心密码:不追求完美,只重真心;不求永恒,只留书写时的情感温度。

想当初,陆机提笔时,哪会想到这张纸被后人奉为“墨皇”?他只是想对朋友说句“别担心”,却把中国人最本真的样子写进了历史的长流中,并熠熠发光!

我是晋风。扒拉文字确实不易,请“关注+点赞”,我会以更好的文字与你共享!

评论区聊聊:你喜欢陆机《平复帖》吗?你在欣赏或临习《平复帖》后,有什么感受?

来源:晉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