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瑞利珠单抗中国首方落地,多发性硬化患者迎来治疗新突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9:03 1

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青壮年,是全球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青壮年,是全球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2]。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MS疾病负担持续上升,患病率达2.32/10万人[3],年发病率达0.235/10万人[4]。近年来,随着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陆续在中国获批,我国MS治疗进入靶向干预新时代。2025年9月5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团队为一名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患者开出全国首张奥瑞利珠单抗处方,为中国PPMS患者提供了靶向B细胞的治疗新选择。

图 患者正在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无疾病活动(NEDA)综合了临床复发、残疾进展与影像活动三大维度,已作为MS更高治疗目标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与实践。有研究[5]评估中国大样本MS患者中NEDA-3的达标状态发现,我国2020~2021年期间NEDA-3达标率仅为27.4%,显著低于美国2001~2005年期间报告的46.0%[6]。在MS的多种亚型中,PPMS具有更快进展速度、更高致残性及更重疾病负担的特点。PPMS通常发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障碍自起病呈进行性加重,且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缺乏有效的DMT药物,导致患者残疾持续累积,生活质量显著下降[7]。在奥瑞利珠单抗获批前,中国PPMS患者同样长期面临无DMT药物可用的困境。

B细胞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损伤过程,共同推动PPMS疾病进展。一方面,B细胞可分泌GM-CSF和IL-6等促炎细胞因子,促进幼稚T细胞分化为Th1/Th17亚型,加剧CNS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B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T-α)可诱导滤泡树突状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XCL13,进而促进淋巴细胞向CNS浸润。此外,B细胞作为高效的抗原呈递细胞,即使在低抗原浓度下仍可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进一步扩大炎症损伤。

奥瑞利珠单抗作为一种靶向B细胞表面分子CD20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选择性耗竭表达CD20的B细胞,同时保留前体B细胞(允许B细胞重建)和浆细胞(维持体液免疫),从而精准抑制PPMS的异常免疫反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损伤[8,9]。

自2017年在美国首次获批以来,奥瑞利珠单抗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累计治疗多发性硬化患者超过42万例。2025年3月31日,奥瑞利珠单抗正式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复发型多发性硬化(包括临床孤立综合征、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和活动性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与PPMS。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治疗PPMS的DMT药物,奥瑞利珠单抗不仅填补该领域治疗空白,更为患者提供了延缓残疾进展的有效手段。

ORATORIO研究[9]显示,PPMS患者经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残疾进展显著延缓,12周CDP发生率为32.9%,安慰剂组为39.3%,风险降低24%(HR=0.76;95%CI:0.59~0.98;P=0.03);24周CDP发生率为29.6%,安慰剂组为35.7%,风险降低25%(HR=0.75;95%CI:0.58~0.98;P=0.04)。患者运动功能保留程度更优,以25英尺步行时间衡量患者步行速度恶化程度,奥瑞利珠单抗治疗120周后较基线平均变化时间为38.9%,显著低于安慰剂组(55.1%,P=0.04)。奥瑞利珠单抗治疗120周时,患者脑部磁共振所示的T2信号病灶总体积降低3.4%,安慰剂组增加7.4%(P。对比第24周和第120周患者脑容量变化,奥瑞珠单抗组损失的百分比为0.90%,安慰剂组为1.09%(P=0.02)。随后长达10年的开放标签扩展研究[10]进一步证实奥瑞利珠单抗的持久获益,一直持续使用奥瑞利珠单抗的PPMS患者中,超过1/3在10年内无残疾进展,超过80%无需使用轮椅。早期启动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相比延迟治疗(安慰剂转换为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复合残疾恶化风险降低22%。ORATORIO研究[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相关反应和感染。其中,患者输液相关反应主要发生在首次输注,且多数为轻至中度,可通过调整输注速率和对症治疗缓解。奥瑞利珠单抗组报告的感染均为轻度至中度,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上述数据提示奥瑞利珠单抗在PPMS中安全性整体良好,感染风险与安慰剂对照组相当。MS患者的残疾进展。其疗效与安全性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得到充分验证,被国外多项权威指南推荐用于治疗PPMS。

专家点评

奥瑞利珠单抗在中国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首张处方的落地,不仅标志着我国多发性硬化治疗迈入精准靶向B细胞的新时代,更以突破性价值为患者带来了与国际接轨的治疗选择。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同时覆盖复发型多发性硬化与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奥瑞利珠单抗的出现一举填补了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领域的临床治疗空白。奥瑞利珠单抗通过靶向耗竭CD20+B细胞的独特机制,在长期随访及真实世界研究中,充分证实了其显著延缓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残疾进展的疗效,彰显了其对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全病程管理的疗效和安全性,这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期待这款经过全球42万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验证的创新药物成为中国临床医生治疗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有力武器,为更多中国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开辟新局面。

专家简介李宏增 教授免疫学博士,曾任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老年医学科主任郭俊 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院前沿医学创新中心研究员,医院科技创新研究院PI,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 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 理事
陕西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 副会长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常委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
陕西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联盟负责人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卫健委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健康研究课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7项,参与国家、省部和校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牵头开展临床新技术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J Autoimmun、Neurology N2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7部。授权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赵代弟 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社会人才标兵
中国医教协会神经免疫专委会委员
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承担唐都医院社会人才基金资助计划优秀类项目1项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第一/共一/共通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
参加30余项全球多中心及全国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团队介绍

唐都医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团队在李宏增教授、郭俊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聚焦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等疾病,在疾病发病机制、药物转化应用、快速分层精准诊疗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牵头成立了陕西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联盟,组建了唐都医院MS诊疗中心和多学科诊疗团队,建立了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临床、生物样本和影像资料数据库;通过技术整合构建了MS诊断综合体系,大幅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始终坚持“诊断—沟通—治疗—随访”的闭环管理模式,为MS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疾病修正治疗。

团队始终专注于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创新治疗策略探索,构建了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的“唐都方案”,总有效率达80%;建立了涵盖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新型靶向生物制剂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体系。近年来,牵头开展全国多中心和单中心临床研究8项,承接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30余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承担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在内的各级课题30余项。在Lancet、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Int J Biol Sci、J Autoi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

调研问题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1):10-23.[2]胡学强,钟晓南.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9):1019-1024. [3]Zhang C, Liu W,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Multiple Sclerosis in China, 1990-2019: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Neurology. 2024;102(11):e209351.[4]Tian DC, Zhang C, Yuan M, et al. Incidence of multiple sclerosis in China: A nationwide hospital-based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0;1:100010. Published 2020 Aug 6. [5]张遥,尹翮翔,王文君,等. 从真实世界看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结局与医生治疗策略[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2,29(4):269-274.[6]Rotstein DL, Healy BC, Malik MT, Chitnis T, Weiner HL. Evaluation of no evidence of disease activity in a 7-year longitudinal multiple sclerosis cohort. JAMA Neurol. 2015;72(2):152-158.[7]Purmonen T, Hakkarainen T, Tervomaa M, Ruutiainen J. Impact of multiple sclerosis phenotypes on burden of disease in Finland. J Med Econ. 2020;23(2):156-165.[8]Holloman JP, Axtell RC, Monson NL, Wu GF. The Role of B Cells in 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Front Neurol. 2021;12:680581. Published 2021 Jun 7.[9]Montalban X, Hauser SL, Kappos L, et al. Ocrelizumab versus Placebo in 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N Engl J Med. 2017;376(3):209-220.[10]MS Weber, et al. The Patient Impact of 10 Years of Ocrelizumab Treatment in Multiple Sclerosis: Long-Term Data from the Phase Ⅲ OPERA and ORATORIO Studies. ECTRIMS 2023.[11]Practice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 for adul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19;92(2):112.[12]Montalban X, Gold R, Thompson AJ, et al. ECTRIMS/EAN Guideline on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people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Mult Scler. 2018;24(2):96-120. [13]Montalban X.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S. OP184, ECTRIMS 2021 Virtual Congress, 13–15 October.[14]Wiendl H, Gold R, Berger T, et al.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y Consensus Group (MSTCG): position statement on 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white paper).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1;14:17562864211039648. Published 2021 Aug 18.*“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