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里收玉米的空隙,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屏幕上,"xx县玉米亩产突破2000斤"的新闻在初秋的烈日下显得格外刺眼!
在地里收玉米的空隙,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屏幕上,"xx县玉米亩产突破2000斤"的新闻在初秋的烈日下显得格外刺眼!
我转头看向堆在地头的玉米棒子,一时不知是悲还是喜。
按理说我该高兴的,毕竟今年风调雨顺,种什么都得,更别说好种的玉米,是个难得的丰收年。
可看了这新闻,我就是高兴不起来。
虽然还没有收完上仓,但是根据我的经验估算了一下,今年的玉米亩产也就比往年多一百来斤,亩产1200斤顶天了。
这个数字是我这将近半年来,育苗、翻地、播种、施肥、除草、打药、一个棒子一个棒子掰出来的,地里没有浪费一颗玉米,然而新闻数据上那多出来的700多斤,到底去了哪里?
这样的困惑,想必很多种地的农民都深有体会。
不管你是种稻谷、玉米、小麦、黄豆、甚至是种蔬菜,在媒体报道的丰收数据面前,农民的实际产量似乎永远在"拖后腿"!
这种困惑就像班里那个永远考第一的学霸,你拼命学也只能望其项背,永远无法到达。只是不同的是,学霸的成绩单真实可查,而这些高产数字,却总带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猜测。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在我们和那些光鲜数据之间,隔着一道永远看不见的墙。
第一道墙,叫"测产方法"。
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来村里指导时,对我提起过那些数据的来由。
"那都是理论测产,选的是最好的地块,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算出来的。"他给我打了个比方:就像买车时看的油耗数据,是在实验室里测出来的。实际开起来,哪能那么省油?
粮食也是这个道理。测产时算的是"毛重",含着水带着杂。真要入库储藏,每百斤就要折掉十五六斤。
第二道墙,叫"示范田效应"。
去年,我跟着村干部去参观过县里的高产示范田。
那种地的场景,以前只在新闻里看见过,滴灌管道像血管一样遍布田间,无人机嗡嗡地飞着打药,专家技术员拿着仪器一棵棵地检测。
带队的技术员说,这一亩地的投入顶我们三亩。我默默算了一笔账:多打的那点粮食,还不够填补多投入的成本。
第三道墙,最让人无奈,叫"数字游戏"。
有个亲戚在镇上工作,有次喝酒时闲聊:"哥,有些数据看看就行。报上去的数字关系到项目资金、年终考核,大家都要面子。"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年年丰收,种地的农民日子却不见好转。原来有些丰收只存在于报表上,有些产量只生长在文件里。
最后一道墙,是老天爷设的。
种地的人都知道,收成这东西,七分靠天三分靠人。
我记得2016年那场暴雨,眼看到手的麦子全泡在了地里;记得2022年那场干旱,玉米叶子焦得能点火;记得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十分钟就把一年的希望砸得粉碎。
专家测产时可以假设风调雨顺,可我们种地的,天天都在看老天爷的脾气。
这些年,我慢慢想通了,再看见那些丰收得数据,一滑而过。
可明白了又能怎样?地还得种,日子还得过。
望着地头的那堆玉米,我算了一下账:一亩地投入六百多,收成一千二百斤,卖上一块一,满打满算赚六百,还好没请人,不然,还要倒亏。
难怪村里再没有年轻人回来种地。
可对于大部分上了点年纪又没手艺的农民来说,能不种吗?
不能。
没零工做的时候,农民除了种土地搞点收入,还能干什么?进城打工?年纪大了、没手艺厂里不要,去当保安还要求退伍军人呢。做点小买卖?没那个本钱也没那个脑子。想来想去,还是踏踏实实种这几亩地。
种地挣不到钱,农民比谁都清楚。可老话说:"庄稼不收年年种",作为农民,一代一代地就焊在了这片土地上,无论你愿不愿意。
报道的高产数字再好看,也变不成农民粮仓里的粮食。专家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减轻不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
所以,以后看到那些漂亮数据,笑笑就得了。该施肥施肥,该除草除草,怎么种还是怎么种。
至少地不会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至于那些数字游戏,让会玩的人玩去吧。
咱们农民,只管种好地,收好粮。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自己,就够了。
来源:自然农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