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仓颉故里,文系海峡两岸“我的汉字情缘”作品选登—24.生生不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8:06 1

摘要:“生”,是开始,也是延续。它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力量,蕴含无穷的可能。古人以“草木萌芽”喻生,以“江河奔流”喻生,皆在揭示生命与自然不可断绝的连续性。从甲骨文的字形看,“生”如草木破土而出,象征一切事物从无到有的开端。

秦系海峡

24

生生不息

| 予婷(台湾台中)

“生”,是开始,也是延续。它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力量,蕴含无穷的可能。古人以“草木萌芽”喻生,以“江河奔流”喻生,皆在揭示生命与自然不可断绝的连续性。从甲骨文的字形看,“生”如草木破土而出,象征一切事物从无到有的开端。

儒家言“生生不息”,强调天地之间无尽的生成与推演,这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人生观。《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把“生”视为天地的最高德性。道家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皆由“生”而起,并在变化中展现和谐。由此可见,“生”是天地间永续流转的根本规律。

“生”最鲜明的体现,在于大自然的律动。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繁花、秋天的果实、冬天的孕养,四时循环,皆是“生”的节奏。即便在荒漠或岩缝,仍可能见到顽强的小草破土而出,提醒人类生命有着惊人的韧性。山川因生机而不竭,草木因生气而葱茏,这份自然之“生”,是宇宙最真实的力量。

自古以来,“生”也深藏于人类的文化仪式。春节燃放鞭炮,寓意新岁之生;端午龙舟竞渡,是生气勃勃的展现;中秋明月寄托团圆,象征生命的延续。甚至在文学中,“生”也屡见不鲜: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透露出顺应自然安于“生”的胸怀;杜甫吟“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更呈现生命与世道的交错。

艺术的价值,也常由“生”而来。书法一笔挥洒,若无灵气便只是符号;若注入“生”的力量,则字字皆有生动之感。绘画中的春景,音乐中的新曲,雕刻中的线条流动,皆是“生”的象征。艺术家的创造,本质上是思想与灵感的诞生,是心灵的一次再生。

“生”不仅属于自然,更属于个体的人生。婴儿的啼哭,是生命的起点;学子的勤学,是智慧的再生;长者的传承,是价值的延续。每一代人都在为下一代播种,这种代际之间的延续,便是“生”在人类历史中最深刻的形态。

“生”同时也象征着坚韧。困境中,仍能萌芽;黑暗里,仍能探寻光明。历史上,民族在战乱中重建家园,思想在禁锢中孕育新火,皆是“生”在逆境里展现的力量。这种“生”,不仅是生存的本能,更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姿态。

当代社会,“生”延展为更广阔的层面。医学探索生命的本质,科技研发新的生存方式;环保呼吁保护“生态”,以确保万物共享未来。人工智能与基因科学的进步,让人类重新思考“生”的边界: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生在当下”已不只是存在,更是价值与选择的辩证。

“生”是一种无声却永续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珍惜当下,也教导我们勇敢开拓、勇敢前行。万物因“生”而不息,人类因“生”而繁盛。真正理解“生”,便能体会到天地的厚德,也能在个体生命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作者简介:予婷,女,1993年出生,台湾台中人,美容师。

来源:文化藏宝社

相关推荐